李彥玲
(塔河林業局林業局會計核算中心,黑龍江 大興安嶺 165200)
1.1 新經濟時代,三大產業結構調整速度加快,第三產業成為經濟的主導
與農業經濟時代和工業經濟時代相比,新經濟時代產業結構的特征是第一產業比重已顯微弱,一般低于10%;第二產業比重下降明顯,一般占20%左右;第三產業的比重明顯上升,在GDP中的比重高于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之和。由于發達國家的物質生產已達到相當豐富的程度,導致非物質生產的第三產業的比重顯著提高,而且,這種趨勢將在新經濟時代進一步強化。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從以工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來衡量轉變為以服務業的發達程度來衡量,標志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產業結構達到了一個較高的層次。
1.2 隨著知識經濟和信息化的發展,產業分離、融合的現象將會越來越普遍
一方面,大量的新興產業在新的知識學科體系的基礎上形成,如從生物工程中可分離出生物農業、生物化工、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生物制藥等多種門類的生物產業;另一方面,由于新經濟和信息具有良好的融合性,將對產業之間的關系產生重大影響,使原來專業分工明確的產業因新知識的融合而組成新的產業,如機械制造技術與電子技術相融合,形成了機器人制造業;生物技術與醫療技術相結合,產生了生命科學專業;信息產業和網絡產業更是互相交錯、互相滲透。
1.3 高信息化和高科技化主導著新一輪產業結構的調整,新經濟將加速傳統產業的更新和改造
新經濟的產生是與高科技,尤其是與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科技的發展分不開的。新一輪的高科技的發展,特別是信息技術推動的高技術的產業浪潮,拉開了全球產業結構大調整、大改組的序幕。隨著高技術的發展,一批高技術產業也得到快速發展,同時,高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為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提供更多的結合點,這將有利于深化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大大提高制造業的科技含量,縮短工業化進程。
1.4 新經濟促使產業結構"軟化"
產業結構"軟化"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表現在產業結構的發展過程中,以通信、金融、信息服務為主的第三產業比重不斷提高,生產的進步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第三產業的服務,出現了"經濟服務化"趨勢;另一方面則表現在所有產業結構中,伴隨著知識技術密集程度的提高,經濟發展對科學技術人才,尤其是高技術人才的依賴大大增強。
1.5 新經濟引導并加快區域產業結構調整
同經濟發展的工業化過程對比,新經濟時代的一個顯著特點是知識和信息要素成為經濟發展最重要的資源,以可移動性為特點的知識資源,可以在廣泛的地域空間中流動和擴散,使高新技術和知識、信息產品迅速地從一個地區推廣到其他地區,推動落后地區較快地發展起來。各地區之間的協作和聯系擴大,為調整區域產業結構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2.1 三次產業的結構不合理。一是工業結構不合理,比重過高,技術和制度創新動力不足,不適應發達市場的需要。低水平重復建設和重復引進,造成大量生產能力閑置和資源浪費;"大而全"、"小而全"問題依然存在,多數企業達不到規模經濟的要求,專業化分工和社會化協作水平低。二是第三產業比重低,發展較慢,水平低,不能適應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的需要。第三產業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不僅大大低于發達國家,甚至與一些低收人國家的平均水平也有較大差距;金融、保險、旅游、教育、醫療等配套體系以及和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服務業發展滯后。三是農業生產技術落后,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程度過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困難。
2.2 各類產業內部,整體素質不高,主要產業技術水平落后,工藝陳舊,設備老化,多數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缺乏國際競爭力。技術水平的高低是決定一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因素。我國對外貿易中的大部分產品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其出VI額占全部商品出VI額的58.3%,而大部分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產品出VI以量取勝,優勢與特長不明顯,競爭力不強。
3.1 市場主導型調整。這次產業結構調整的主導方式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要求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以市場為導向,采取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新機制,新辦法,統籌規劃,突出重點,積極培植和壯大優勢特色產業,積極運用先進技術和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高度重視發展第三產業。
3.2 結構升級型調整。這次結構調整,是在技術進步加快正在對經濟全局產生革命性影響的背景下進行的致力于結構升級的調整。因此,這次結構調整的核心任務是推動結構升級,一方面,產業重點將向建筑業、汽車業以及一些新興產業轉移和延伸;另一方面,要依靠科技進步,走技術創新和降低成本之路。
3.3 動態型調整。這次的調整是發展中的調整,是前進中的調整,我們要通過技術進步和體制創新,一方面淘汰落后的生產力,一方面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從而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動力。因此,必須正確處理發展與調整的關系,堅持在發展中推進結構調整,在結構調整中保持快速發展。
3.4 全面型調整這次戰略調整的范圍不是局部性的,而是全面的、全方位的調整。由于目前我國產業結構失調可以說是全方位的,不僅產品結構不合理,地區結構不協調,而且產業組織結構,產品技術結構都難以適應新經濟的快速發展,這就決定了調整不可能局限在某個地區或領域,而應該是包括第一、二、三產業在內的全面調整,調整的范圍包括產品結構、技術結構、組織結構和地區布局等。
3.5 重點發展型調整。由于這次產業結構調整是在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快,我國加入WTO,更加全面地融人到產業全球化進程的背景下進行的,這就要求我們要針對現有的和潛在的比較優勢產業,制定正確的產業發展戰略,選擇一些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產業重點發展,搶占這些產業的制高點,提高產業競爭力。
4.1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性作用,建立適應市場要求,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產業結構。
首先,就政府而言,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選準方向,加快政府自身的改革,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要把過去那種既當組織者又當實施者的角色,盡快轉換為適應市場經濟需求的產業結構調整的推動者和調控者,并正確處理好市場和資源的關系。 其次,就企業而言,要加強技術創新,開發新產品,運用新技術,提高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技術創新不僅推動全球經濟的發展,而且決定著不同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和水平。因此,企業應該審時度勢,選擇一些高新技術產業重點發展,并以此為龍頭,培植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加快整個產業的結構升級。
4.2 調整生產力的空間布局,優化區域經濟結構。
要將全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與推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一方面充分利用東部地區工業基礎實力雄厚,科技人才聚集的優勢,加快發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支撐經濟增長作用強的主導產業,以帶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發揮其對全國的示范、輻射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大對中西部開發的支持力度,優先安排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支持中西部地區采用適用的先進技術和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促進資源優勢與適用先進技術的結合,提高資源利用率和資源產品的附加值。
[1]張向群,王寒菊.新經濟時代我國產業發展的對策研究.技術經濟 ,2002-07-25期刊.
[2]陳智勇.新經濟時代企業創新環境分析.企業經濟 ,2003-09-21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