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軍
(巴彥縣龍廟鎮農村經濟管理中心,黑龍江 巴彥 151800)
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村經濟發展是興國安邦的基礎。建設一個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是解決“三農”問題、落實科學發展觀、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重大舉措。從國內經濟形勢看,農村經濟在國際國內的復雜環境下,克服了重重困難,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是尚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諸如,有效需求不足,農村市場疲軟;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業結構不合理的矛盾更加突出等等。現實也提出了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優化是勢在必行的。不改革,就難以提高農業整體效益和增加農民收入;不改革,就難以適應加入世貿組織對農業的要求和挑戰;不改革,就難以推進新農村建設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一是推進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原則:一是堅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原則。改革要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出發點,要圍繞發展農村經濟這個中心任務,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決破除妨礙農村發展的一切舊觀念、舊體制;要把改革同經濟發展結合起來,創新體制,完善機制,增強集體經濟的活力,促進農村生產力的進一步解放和發展。
二是堅持增加農民收入的原則。改革要以不斷增加農民收入作為落腳點。農民群眾是改革的主體,要通過改革使農民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從而調動和保護農民參與改革的積極性,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農民的根本利益。
三是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堅持從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愿,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分類指導,不強求一律,不盲目攀比,不下達指標,不搞強迫命令,不搞形式主義。同時,要充分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引導各方力量共同參與,順利推進農村經濟體制的各項改革。
四是堅持維護農村社會穩定的原則。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調整利益關系,化解各種矛盾,維護農村社會穩定。要正確處理推進改革與維護穩定的關系,考慮到大多數群眾的利益,注意做好群眾的思想工作,積極穩妥地推進改革。要嚴格依法辦事,規范操作,推進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做到公平、公正、公開,及時妥善處理改革中出現的各類矛盾和問題,確保農村社會的穩定。
土地問題已經成為中國農村經濟問題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農村土地問題實際是三大問題。第一是承包經營土地問題;第二是農村建設用地問題;第三是宅基地問題。在國際經濟加大波動性和傳染性的情況下,為了保證農村經濟的生命線,我們必須在具體的對策上尋找出路。第一是要保護耕地,確保糧食播種面積和糧食增產,及時研究和解決糧食生產過程中的新問題;第二,在國家征用土地中和農地轉移用途中,把農民利益放在重要地位,制定出臺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辦法;第三,繼續完善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和最低收購價等政策,建立穩定糧食生產的長效機制。
種植結構單一,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較差是農村的現實問題,這與許多地方的自然條件差、土地多為鹽堿地有很大關系。小麥、玉米、大豆等傳統農產品產量少且附加值低,增收非常困難,因此只有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大力發展養殖業和農副產品深加工等,才是村民盡快脫貧致富的重要渠道。
結合農村糧食作物豐富的實際,可加大農田水利建設、合作醫療建設、鄉村公路建設的投入。在農村基礎設施的堅實基礎上,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和深加工業;利用退耕還林的大好時機,大力發展林木的粗加工業等;通過農副產品加工和深加工業、林業加工等有效地拉動農業產業鏈條,以集體股份企業等方式發展集體經濟、壯大集體經濟;在推動經濟的集團化、規模化、品牌化的過程中,要加快龍頭企業發展,鼓勵企業靠強聯大,投入農產品加工銷售行業,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支持龍頭企業大力發展品牌農業,提高龍頭企業的效益。
農民既是建設現代農業的主體力量,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力軍,農民素質的高低決定著新農村建設的速度和質量。農村生產力的提高歸根到底是由人來推動的。沒有一支新型農民隊伍很難實現。新型農民是指,適應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實用性人才。實用人才是農村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是農村科技普及的載體,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如果農民沒知識缺乏文化,沒技術缺乏能力,只會干活不懂經營,只會出力不懂科學,來自于政府和社會的幫扶再多,也不能從根本上轉化和提高生產力。農民不掌握先進的文化和技能,新農村建設和經濟發展只能是空談。現階段農村人才培養要以技能培訓為主,與文化知識和素質培訓相結合,使短期效益和長期效益相結合。短期效益可以迅速提高農民的收入,容易更快調動農民的建設積極性。同時加強對農民思想政治、文化素養、法律知識和移風易俗等教育,全面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勞動技能和文明素質,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講文明、守法制的新型農民。
農業生產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銷售,針對當前農產品銷路不暢的情況,要加強市場發展的規劃,改善市場基礎設施,擴大市場吸納能力和輻射能力,加大市縣級糧食專業市場的培育,優化政策環境,增加政府投入,重點解決基層和農民及生產者的信息連結,努力做到以需定產、以銷定產。
總之,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富裕安康,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推進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是新農村建設的根本保證,只有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才能更好地解決農村經濟社會前進道路上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才能推動全面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宏偉目標。
[1]孫鳳德: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J],農業科技與裝備,2007(6).
[2]張青:調整農經工作思路為建設新農村服務[J],吉林農業,2007(7).
[3]程偉:農村農業經濟發展問題分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