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學清
(哈爾濱市阿城區種苗野生動植物及濕地保護站,黑龍江哈爾濱150000)
黑龍江省阿城區林業經營總面積20萬公頃,林業用地9.7萬公頃,其中有林地面積9.3萬公頃,森林蓄積877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50.1%,東部屬于山區,西部是丘陵地帶,是黑龍江省的糧食生產區,重要的商品糧主產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由于過去只注重糧食主產,忽視了森林資源在生態環境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導致許多林地演變為耕地,坡耕地面積逐年增加,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惡化,氣候變化異常,干旱、水災、凍害不斷發生。進入新世紀2002年以來阿城區委,區政府對林業加大了重視力度,按照國家林業局“五大轉變”六大工程的要求,先后啟動了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工程,重點防護林工程,認真執行“嚴管林”“慎用錢”“質為先”的方針,堅持“三個原則,強化五個措施”提高了造林質量,鞏固工程造林成果,改善了生態環境。
1.1 堅持科學設計,適地適樹的原則。成立造林規劃設計隊,在造林前一年對造林預留地,采伐跡地,退耕還林進行現地區劃,用衛星定位儀圈界,杜絕以往用簡單測量工具或目測面積的產生的誤差,提高了造林預算,苗木規劃,勞力安排的準確性,認真落實“三圈”,“三表”,“一書”,“已落實”制度。不同林種,地理條件、土壤類型,坡度確定造林樹種,形成坡下水曲柳,楊樹環繞,中不落葉松圍腰,山上榛子松戴帽的立體樹種模式。在宜林地選擇上本著成溝成坡,適地適樹原則,徹底改變了以前只注重表面的,看的見的,難度小的地塊,只抓形象工程,不講合理規劃的現象。
1.2 堅持“質量為先”的原則。在造林過程中嚴把質量關,在造林前林業局下發各項造林技術指標,并聘請高級工程師為各林場,各林業站的技術人員講課、培訓,技術人員對造林人員進行培訓,嚴把(上大下正)地、栽植、苗木澆水“四關”,做到“四不栽”即整地不合格不栽,苗木不合格不栽,沒有管護責任人不栽,技術人員不在不栽;苗木做到“五不離水”即:起苗不離水,包袋不離水,假植不離水,運輸不離水,栽植不離水。成立了造林質量檢查驗收領導小組,造林期間對各國有林場,林業站進行巡回檢查,與各單位負責人簽訂責任狀,實行目標管理,兌現獎懲,各造林單位與承造人簽訂合同,明確權利與義務的關系,使工程造林成為上下一線,齊抓共管的全民工程。
1.3 堅持造、管并重的原則。造林是手段,取得理想的造林成果才是目的,造林成果的好壞取決于造林質量的高低,同事也取決于造林后的管護水平,人們常說“三分造,七分管”就是這個道理。阿城區本著嚴管林的原則,面對農林交錯、牛羊較多,個別地塊火險等級高等諸多不利因素,采取專業隊管護、個人管護等多種管護形式,對造林地行管護,國有林場以專業隊為主,9個國有林場成立了18個專業護林隊,鄉鎮以個人管護為主,15個鄉鎮街設立管護隊30人,簽訂管護合同,一包三年,有效的控制了非法毀壞幼樹現象的發生。
2.1 強化造林宣傳措施。為了使全社會參與造林,改變林業獨掌天下的局面,阿城區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等宣傳工具進行大量的宣傳工作,區委領導親自帶頭搞綠化,開展各局級單位營造示范林活動,充分調動了全社會參與造林的積極性,同時鼓勵多種方式造林,加快了造林綠化的進程。
2.2 強化造林質量責任制。造林工程層層簽訂合同,層層落實責任層層兌現賞罰是阿城區近幾年造林主要的管理方式,采取一把手責任制,造林成果一票否決制等責任制。
2.3 強化各種新技術、新措施。在嚴格執行各項造林技術規程的同時,及時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進行推廣,引進的楊改樟工程,樟子松嫁接紅松果試驗林,化學除草劑造林保水劑等技術先后用到了生產一線,進行推廣,覺得了較好的效果。
2.4 強化成活率指標。造林成活率是衡量造林成功與否的關鍵指標按我們阿城區林業局嚴格按照工程造林驗收的標準進行驗收,對不合給的地塊及時進行雨季補植、秋季造林,使當年成活率達到90%以上。
2.5 強化造林工程化管理。我們阿城區林業局推行科學規范的工程化管理,嚴格堅持按規劃進行造林施工設計,按施工設計進行施工。大力推行專業隊造林為主、社會廣泛參與為輔的造林組織形式。實行造林工程兼理制、稽查制和項目法人負責制,明確項目工程負責人和技術負責人,對重點造林工程的苗木實行政府采購,同時主管部門加大了造林工程的監督檢查和驗收,根據檢查驗收的結果,兌現造林工程資金。各項工程本著“慎用錢”的原則,做到專戶存儲、專賬管理、傳款專用,嚴格執行定額,在保證造林數量和質量的基礎上,做到節約用款。通過實行工程化管理,保證了造林的質量和任務的完成。
[1]王旭燕.加大管理力度鞏固植樹造林成果.銅川日報,2009-03-30
[2]史萬森.托管造林行走在管理真空地帶.法制日報,2006-11-23
[3]劉琴.營造林質量管理績效日漸彰顯.中國綠色時報,2006-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