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森
(廣東省江門市技師學院,廣東 江門 529000)
模塊教學的教育模式,是從以人為本、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出發,根據職業教育的培養要求,通過模塊課程進行靈活合理的搭配。具體到課程中時模塊化教學就是先確定專業的能力培養目標,根據該目標將教學課程分解為若干模塊,每個模塊都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評價考核標準。模塊化教學的目的就是在于用最短的時間和最有效的方法,使學生熟練掌握某項技能,它強調學以致用,有較強的教學靈活性,對所學的內容要求動手能力強,學習主動性強,解決問題的能力強,走上社會崗位后適應能力強。
我校模鉗專業在2007年開展了模塊教學的教學模式,經過多年時間的實施,在教學上已初見成效。
1.1 近來,隨著國外傳入的一些成功模塊化職業教育模式越來越引起業界的關注,加速了我對傳統職業教育的反思,深切地感受到,在重技能、重實踐的職業教育理念中,傳統教學模式即“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講、學生聽”為特點的教學模式既不能保證教學的質量與效率,又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不利于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
1.2 模鉗專業是我校的一個重要專業。隨著學校的發展,模鉗專業的發展速度很快,近幾年來從最初每屆兩個班級,發展到每屆有八個中級班和四個大專班。學生班級多,就如何充分利用專業有限的教學設備和場地合理安排實訓教學,也加速實施模塊化教學重要原因之一。
1.3 我們知道大多數技校生的學習基礎不好,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傳統的教學是要求學生面面俱到,結果導致“樣樣都學,樣樣都不會”、“什么都會一點,什么都不精”的結局。根據學生的狀況與社會需求確定好模塊,一方面學生按照確定好的模塊,可在每個模塊教學中更好地鉆研技能直到精通,避免了以往“所學的與社會的要求嚴重脫節”的尷尬現象。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中也可以針對不同模塊做出相應的教學要求、學習指導和相應評價。在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觀能動性的同時,充分體現出了一種學校“以學生為中心”的服務觀念。
1.4 職業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直接為社會培養第一線的實用技能型人才,很多學校也都在為此而不斷地努力著。近年來,模具技術的發展速度很快,但與之相應的職業教育顯得相對滯后,與社會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傳統的教學是要求專業一線教師面面俱到,但現實是不可能所有專業教師做到,各有所長,以求獲得一種相適合的教學方法,促進了進行模塊化教學的探究。
2.1 模塊的劃分: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出發點,以學生的就業為導向,根據專業的知識內容、實訓場地為依據,我們將分六個模塊:
模塊一:鉗工基本技能訓練。要求:掌握劃線、鏨削、鋸削與銼削、鉆孔、鉸孔和攻絲等鉗工基本技能操作,達到鉗工初級工的技能水平。
模塊二:鉗工裝配基礎技能訓練。要求:掌握鉗工裝配基礎技能知識,能夠完成固定連接的裝配和零件的加工。
模塊三:電火花加工與冷沖模具。要求:1)掌握電火花成型加工和線切割編程加工;2)掌握冷沖模具的結構組成。
模塊四:模具加工與裝配。要求:1)掌握銑床和磨床等模具加工技能;2)熟悉注射模具的結構組成。
模塊五:CAD/CAM數控技術。要求:1)掌握Mastercam繪圖與編程和Pro/E繪圖及模具設計;2)熟悉數控銑床的操作加工。
模塊六:鉗工裝配與維修。要求:掌握機床的裝配及維修技能知識,能夠完成常用傳動機構的裝配和復雜零件的加工,達到鉗工中級工的技能水平。
2.2 實施過程:首先,制定好教學大綱,明確各模塊的基本要求、課程內容安排,訓練內容等。其次,綜合評估各專業教師的教學水平能力,安排到相應的模塊中,適當和合理的崗位是使專業教師充分發揮其長處之關鍵。最后,是制定好各學生班級的教學安排,要求根據年級和學習的不同,在各模塊做出相應的教學時間安排,同時必須充分地考慮實訓場地設備條件的限制。
2.3 評價方法:教育評價是檢測教育質量、評估教師教學水平和檢查學生掌握所學知識以及學力水平的重要手段,是教育信息反饋的重要渠道,是任何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環節。實施“模塊化教學”后,不同模塊所采用的考核的內容、時間和方式都是不相同。例如對模塊一的考核是達到初級工的技能要求,完成掌握銼、鋸、鉆、鉸、攻等鉗工基本技能的考件。對模塊四的考核是能熟練使用銑床、磨床對模具零件進行加工,并能完成模具的裝拆及測繪。對模塊五的考核是能熟練使用CAD/CAM軟件進行產品零件的三維繪圖,并能進行數控加工編程。通過考核,不但對學生的學習態度起了督促作用,也檢查了學生的實際操作水平,達到“以考促學”的目的。
通過兩年多的探索性實施,我們取得了一些令人滿意的效果,首先是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實施“模塊化教學”后,他們不但在學習的過程中嘗到了學習的樂趣,體會到的成功的喜悅,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思想態度改變了,知道自己學好了,找工作就更容易。其次是模塊教學更加具體化;可較好地解決因為專業班級多,而造成實習安排難于開展的問題。實施“模塊化教學”后,就目前專業上三十多個班級的實習安排,都能做到“井井有條”。
實施“模塊化教學”后,取得了一些成績,總結了不少經驗,但在不斷摸索和實踐過程中,我們還是發現很多問題亟待進一步地研究解決。
4.1 教學內容安排應突出技術點,強調訓練的實效性。
由于模塊實習課時數有限,模塊教學內容中不應過分強調技能的細節和面面俱到,而是應該突出“技術點”,便于學生掌握技能的基本技術,更好地指導學生訓練,提高訓練的時效性。如:鉗工基本技能模塊的銼削教學中應突出三個技術點“站、動、檢”。然后對技術點的相關內容進行學習和填充,提高效果。會站立(掌握銼削站立姿勢和握銼姿勢);會運動(懂得如何運力,掌握銼削的動作要點);會檢測(懂得如何檢查和測量銼削的質量,領會銼削的技巧要點)。即以突出技術點為主線,在“主線”中進行點、線、面的連接,從而起到穿針引線的重要作用。
4.2 重方法引導,滲透應用意識,學以致用。
如何使教學內容中的知識、技術原理有效地指導學生的訓練,對于日常的一線教師,我們都在遵守著基本的教學流程,也使用著一些常規的教學方法,如講解、示范、指導等。
4.3 提高師資水平,增加教學的設施。
1)師資的缺乏。特別是模具模塊,近年來,我們的專業老師正朝年輕化的隊伍發展,他們大部分都是大學畢業后就直接進了學校,缺乏在企業工作的實踐經驗;同時模具專業技術不斷地更新,知識面廣,教師的技能與企事業單位的實際需要有一定距離,如何提高師資水平是我們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
2)模塊的設施條件限制。完善的設施條件配置是保證教學的順利開展,如模塊實習的設施達不到教學的所需,設置崗位不足,往往在教學過程中存在多名學生在一臺機床、電腦上進行實訓,一方面制約了學生技能訓練的時間,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教學管理的難度,這些方面有待完善和改進。
[1]職業教育與培訓新概念[M].趙志群.北京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