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少華
(廣州市番禺城市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000)
1.1 節能能源資源:充分利用太陽能,采用節能的建筑圍護結構以及采暖和空調,減少采暖和空調的使用。根據自然通風的原理設置風冷系統,使建筑能夠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導風向。建筑采用適應當地氣候條件的平面形式及總體布局。
在建筑設計、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選擇中,均考慮資源的合理使用和處置。要減少資源的使用,力求使資源可再生利用。節約水資源,包括綠化的節約用水。
1.2 回歸自然:綠色建筑外部要強調與周邊環境相融合,和諧一致、動靜互補,做到保護自然生態環境。
1.3 舒適和健康的生活環境:建筑內部不使用對人體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裝修材料。室內空氣清新,溫、濕度適當,使居住者感覺良好,身心健康。
1.4 綠色建筑的建造特點:對建筑的地理條件有明確的要求,土壤中不存在有毒、有害物質,地溫適宜,地下水純凈,地磁適中。
1.5 綠色建筑應盡量采用天然材料一建筑中采用的木材、樹皮、竹材、石塊、石灰、油漆等,要經過檢驗處理,確保對人體無害。
1.6 利用可再生資源:綠色建筑還要根據地理條件,設置太陽能采暖、熱水、發電及風力發電裝置,以充分利用環境提供的天然可再生能源。
隨著全球氣候的變暖,世界各國對建筑節能的關注程度正日益增加。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建筑使用能源所產生的C02是造成氣候變暖的主要來源。節能建筑成為建筑發展的必然趨勢,綠色建筑也應運而生。
綠色建筑首先要關注的還是以人為本,為居住者提供舒適健康、安全便利的居住場所,在使用功能上滿足人們的要求。但有別于傳統的建筑體系,綠色建筑關注的不僅僅是建筑自身,加強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保護自然資源,體現“綠色”化,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條件,才是實現綠色建筑的關鍵。
綠色建筑中最核心、最有生命力的不是某種固定的結論或方法,而是這種思想所蘊涵的設計原則。從建筑的選址、規劃、設計、功能的設定、材料和技術的選用、設備的安裝,到建筑建成后的營運、維護,綠色建筑的思想都以人為中心,與自然融為一體,貫穿建筑的整個使用周期。從根本上來說,它是重視人、自然、建筑三者互動關系的產物,要求建筑師在建筑設計中把握設計與環境的關系。其特點主要體現:
2.1 健康舒適的原則
綠色建筑應保證建筑的適用性,體現對用戶的關心,增強用戶與自然環境的溝通,讓人們在健康、舒適、充滿活力的建筑中生活和工作。這主要體現在創造良好的通風對流環境,增加建筑的采光系數,保證室內一定的溫、濕度,創造良好的聲環境氛圍,建立立體綠化系統凈化環境。
2.2 整體及環境優先原則
建筑應作為一個開放體系與其環境構成一個有機系統,設計要追求最佳環境效益。建筑要體現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態環境的關心和尊重,主要表現在保持當地文脈,保護歷史人文景觀,重視建筑場地對地形、地勢的利用,加強建筑對當地技術、材料的利用,加強綠化,減少環境污染,用獨特的美學藝術讓建筑體現時代精神。
2.3 簡單高效發展的原則
綠色建筑應體現對能源的節省,盡可能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等,加大智能化設計,廣泛利用電子通訊和信息技術,要有預見性地研究建筑與社會發展的互動關系,做到近期規劃與長期規劃的結合,為擴建和建造留有余地。
3.1 整體環境的設計
所謂整體環境設計,不是針對某一個建筑,而是建立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從城市總體規劃要求出發,從場地的基本條件、地形地貌、地質水文、氣候條件、動植物生長狀況等方面分析設計的可行性和經濟性,進行綜合分析、整體設計。整體環境設計的方法有:
3.1.1 引人綠色建筑理論。城市開發建設應與當地自然環境、資源、社會、人文等背景相結合,在加快建設的同時,創造性地保護和利用已有條件。一方面,改變不合理的布局模式、區域劃分、空間結構和資源配置;另一方面,讓城市的歷史文脈、自然地理特征得以沿襲。
3.1.2 加強環境綠化。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已經深深地感受到環境對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綠化不單是可以創造空間,還可以美化環境,創造良好的生活氛圍。
用綠化覆蓋地面,由于大量水分蒸發,往往可以造成比較涼爽、舒適的環境;高大的喬木在地面上形成了較大樹蔭,減少路面吸熱,同時可以凈化空氣,提高空間的氧含量。因此,在人居環境住宅區的設計中,一定要注意綠化環境設計,創造出良好的微氣候,應該將綠化量化標準引人設計規范。
3.1.3 從整體出發,通過借景、組景、分景、添景多種手法,使住區內外環境協調。例如:濱臨城市河道的住區宜充分利用自然水資源,設置親水景點;臨近公園或其他類型景點資源的住區,應考慮設計景點視線通廊,促成內外景點的交融;毗鄰歷史古跡保護區的住區應尊重歷史,讓珍貴的歷史文脈溶于當今的景點設計元素中,使其具有鮮明的個性,并為保護區的開發建設創造更高的經濟價值。筆者在雅安市濱河公園方案設計中較好的應用這樣的設計思想,充分體現了《穿越時空,聆聽茶香》的設計構思。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3.2 建筑單體的設計方法
3.2.1 建筑的體型系數即建筑物表面積與建筑的體積比,它與建筑的熱工性能密不可分。曲面建筑的熱耗小于直面建筑,在相同體積時分散的布局模式要比集中布局的建筑熱耗大,具體設計時減少建筑外墻面積、控制層高,減少體形凹凸變化,盡量采用規則平面形式。
3.2.2 外墻設計要滿足自然采光、自然通風要求,減少對電器設備的依賴,設計時采用明廳、明臥、明衛、明廚的設計,外墻設計要努力提高室內環境的熱穩定。①采用良好的外墻材料,利用更好的隔熱磚代替粘土磚,節省土地資源,如上海現代房地產實業有限公司成功研制了以秸桿稻草為原料的綠色建材-稻草板,并在上海青浦縣推廣使用,它與傳統的粘土磚相比,不僅具有色彩豐富、重量輕、體積小、保溫、隔熱、隔音等多項優良性能,而且在環保上解決了秸桿焚燒的問題;其次它自然降解,不會給環境帶來任何污染。②采用選擇性鍍膜窗戶,其導熱系數較小,能夠改善室內環境的熱穩定性。③加強門窗的氣密性,減少熱交換。④使用各種輕便可調節的遮陽設備抵卸夏季太陽的直接輻射,同時冬季能夠調節便于采光。
3.2.3 采用彈性設計方案,提高房屋的適用性、可變性,具體表現在建筑結構、建筑設備等靈活性要求上。①樓梯的可生長性,包括基礎的預留量、樓段板承重的預先考慮,周邊環境的生長預留地等。②預留管道空間,包括水電、通訊的發展空間。③家具系統的可變化性。
3.2.4 建筑節能設計。要節約利用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天燃氣等,積極開發可再生的新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水能等無污染能源。建筑材料盡可能利用可降解、可再生的材料,嚴格做到建材無污染、無輻射。
3.2.5 建筑智能設計。目前,大量電子通訊和自動化技術在建筑中得以運用,出現了智能化建筑,可以根據溫度、濕度、風力的情況自動調節“智能殼體”的開閉和空調量,保證了智能化大樓中智能化生產和腦力勞動的高生產率,智能化的發展可以促進綠色建筑在“高標準、低能耗、高效能、低污染”狀態下持續發展。
真正意義上的“綠色建筑”涵蓋了很多循環系統,具有“全生命周期”概念,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建筑系統。所以,“綠色建筑”的提法從工程的角度應該是比較謹慎的。現階段如果在建筑設計業內,將一個項目定義為“節能建筑”是相對容易接受和比較容易付諸實施的。因為建筑設計僅僅是整個實踐環節的一部分,在實施的過程中與外界的配合會更多,也會更困難。所以說,全面實施綠色建筑的路還很長,需要我們每個建筑師去潛心學習、研究,為實現節能目標而共同努力。
[1]饒戎.綠色建筑[M].中國計劃出版社,2008.
[2]劉建勛,徐菁,綠色建筑的設計方法探討[J].山西建筑,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