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良
(白城市規劃勘測設計院)
我們知道,植物作為園林整體構成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對園林的設計而言意義重大。植物配置一般情況下是用植物個體或群體美進行創造,從而打造出各種各樣的景觀,它是園林景觀美化和設計的重要內容。而園林綠化的觀賞效果以及藝術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就取決于對園林植物的選擇和配置。園林植物配置一方面要遵循科學性,與此同時還要講究藝術性。只有進行科學合理的植物配置,具體根據植物的生物學特征、生態特征及生長習性等進行有效的規劃,才能創造出既具有美感又有涵養的園林景觀。那么,如何針對園林的設計要求,進行有效的植物配置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在國際上,許多的發達國家就已經開始了對園林設計中植物配置問題的探索,而我國也是很早就開始對園林設計進行探索的國家,而且隨著近些年的不斷探索,目前已取得了大量可觀的成果和經驗。在園林設計中,進行園林植物配置要遵循相關的原則,因地制宜的進行。首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遵循植物生長的規律,滿足其對具體環境條件的要求,使各類植物在不同的生長環境健康生長。從而達到各類植物之間的共生共存。而在園林設計中對園林植物的生態配置,筆者認為應該重視以下幾點。
根據不同的地質條件,結合植物材料自身的生長特點和對環境要求進行有效的安排,使各種植物都能在適宜的環境中良好的生長。同時也不能盲目引進和推廣外地園林植物,而應注重開發和應用本地的植物。近年來出現的一些移植移栽風氣,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自然規律,所以應謹慎對待。
一個良好的園林景觀,它不是由單一的植物系所組成的,而是由多種植物的有效配合以及與其他生物進行組合而形成的。所以在進行園林設計的過程中,既要符合自然規律,同時還必須重視生物的多樣性。從某種意義上講,重視園林植物多樣性是一個模擬和創建自然生態系統的過程。如果植物種群單一,在生態上是貧乏的,那么在景觀上也必定是單調的。園林植物配置時應注意各類植物之間的巧妙結合和搭配,這樣一來也可增加植物群落的穩定性,同時也有利于對珍稀植物的保存。在園林設計中,對空間進行充分合理的利用,保持多樣性是園林設計應注意的問題。
園林設計中,對植物的配置在遵循生態的基礎上,還需要根據美學要求,進行相應的創造。園林設計是觀賞性的要求,所以,進行植物配置的過程中,要從美感的角度考慮,合理的對不同植物進行安排,最大程度上體現人們對于美的認同感和要求。
觀賞花木中有一類葉色漂亮、多變的植物,如葉色紫紅的紅葉李、紅楓,秋季變紅葉的槭樹類,變黃葉的銀杏等,將其與觀花植物組合可延長觀賞期,同時觀葉樹也可作為主景放在顯要位置上。常綠樹種也有不同程度的觀賞效果,如淡綠色的柳樹和草坪、淺綠色的梧桐、深綠色的香樟、暗綠色的油松、云杉等,選擇色度對比大的種類進行搭配,其效果更好。
分層配置、色彩搭配是拼花藝術的重要方式。對不同葉色、花色、高度的植物進行搭配,可使色彩和層次更加豐富。如1m高的黃楊球、3m高的紅葉李、5m高的檜柏和10m高的楓樹進行配置,由低到高,4層排列,構成綠、紅、黃等多層樹叢。不同花期的種類分層配置,可延長觀賞期。
避免單調、造作和雷同,形成春季繁花似錦,夏季綠樹成蔭,秋季葉色多變,冬季銀裝素裹,景觀各異,近似自然的風光,使游人感到大自然的生機與變化。按季節變化可選擇樹種:早春開花的迎春、桃花、榆葉梅、連翹、丁香等;晚春開花的薔薇、玫瑰、棣棠等;初夏開花的木槿、紫薇和各種草花等;秋天觀葉的楓香、紅楓、三角楓、銀杏和觀果的海棠、山里紅等;冬季翠綠的油松、檜柏、龍柏等。總的配置效果應是三季有花、四季有綠,即所謂“春意早臨花爭艷,夏季蒼翠不蕭條”的設計原則。在林木配置中,常綠的比例占1/4~1/3較合適,枝葉茂密比枝葉少的效果好,闊葉樹比針葉樹效果好,喬、灌、木搭配比只種喬木或灌木的效果好,有草坪比無草坪的效果好,多樣種植物比純林效果好。另外,也可選用一些藥用植物、果樹等有經濟價值的植物來配置。
木繡球前可種植美人焦,櫻花樹下配萬壽菊和偃柏,可達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效果。園林植物配置應在色澤、花型、樹冠形狀和高度、植物壽命和生長勢等方面相互協調。同時,還應考慮到每個組合內部植物構成的比例,及這種結構本身與游覽路線的關系。設計每個組合時,還應考慮周圍裸露的地面、草坪、水池、地表等幾個組合之間的關系。
3.1 以人為本。園林建設的目的是為人類服務。因此,植物配置必須充分考慮以人為本的原則,一切從人的生存、生活、健康、審美等需求出發,創造滿足人的行為和心理活動所需要的人工生態環境。植物配置設計必須要從人的身心發展需要出發,掌握人的生活規律、行為習慣、活動空間和審美情趣。不同的人對同一空間可能會采取不同的使用方式,只有當設計對應了人的行為規范和心理需求時,才具有意義。一些看似簡單平常的設計,往往能夠彰顯出濃濃的人情味。例如居住區綠化充分考慮到人們對陽光的需求,樓房的南面設計落葉樹種,做到夏陰冬陽,充分體現出以人為本的植物配置理念。再如公共場所中的兒童樂園不能配置帶刺及有毒的植物,以免刺傷或誤傷兒童。
3.2 功能需求。不同的園林綠化有不同的功能要求,植物配置也要有所區別,以起到相適應的強化和襯托作用。例如紀念性的公園、陵園等要突出莊嚴肅穆的氣氛,植物配置上要選擇常綠及壽命長的松柏類植物寓意萬古常青。對于園林綠化中的行道樹選擇要樹冠高大、生長健壯、抗逆性強,才能發揮遮陽、吸塵、隔音及美化的功能。對于街頭小游園、兒童樂園等綠地,植物配置應該選姿態優美、花繁葉茂、無毒無刺的花灌木及宿根地被植物,采用自然配置方式,生動活撥。
3.3 文化性。園林建設中植物配置的得當,不但能形成優美的景觀,而且賦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和深厚的科學文化知識。尤其是一些主題園及專類園等建設中,常常把反映某種人文內涵、象征某種精神品格、代表某種文化意義或歷史典故的植物進行科學合理地配置,有利于提升植物配置的品位。人們常在園林及庭院中配置具有象征意義的植物,用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例如在江南一帶的古時庭院綠化,常常在門前栽櫸樹,院后栽植樸樹,喻意家里孩子讀書考試成舉人,后院的仆人忠實可靠。不同植物間的配置或植物在不同環境中的配置也有特定的科學文化知識。如“梅、竹、松”,“梅、蘭、竹、菊”常配置在一起,喻意“歲寒三友”和“四君子”。又如“插柳沿堤”,因柳枝迎風搖曳,婀娜多姿,與水的柔美相映成趣,既包含著陰柔美的審美文化,又因其喜水濕環境而飽含科學知識。
[1]蘇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1.
[2]周武忠.園林植物配置[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
[3]過元炯.園林藝術[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
[4]汪新娥.植物配置與造景[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