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小如
(廈門市同安區農業局水電站庫區移民開放管理站,福建 廈門 361000)
1.1 溫度
冬瓜為喜溫、耐熱性作物。冬瓜種子發芽的適宜溫度為28~30℃,20℃以下發芽緩慢,15℃以下不能發芽,30~35℃時發芽迅速。16℃以下根毛不能發生,15℃左右生長慢,l0℃以下或10℃左右光照弱、濕度大時容易受凍;在20~25℃時生長良好,25℃以上高溫生長迅速,但較纖弱,容易感染病害。蔓葉生長和開花結果都以25℃左右為宜,14℃以下、40℃以上植株生長發育受到抑制,10℃以下可發生生理性障礙,停止生長。
1.2 光照。冬瓜屬于短日照植物,但對光照長短的適應性較廣,對日照要求不太嚴格。幼苗期在溫度稍低和短日照時可促進發育,雌雄花的發生節位提早。較短的日照、較高的溫度有利于莖葉生長發育,營養生長健壯,有利于開花坐果、幼瓜發育和產量的提高。
1.3 水分。冬瓜根系發達,吸收土壤水分的能力強,但蔓葉繁茂、蒸騰面積大,果實大、消耗水分多,因此不耐旱。
1.4 土壤養分。冬瓜適應性較強,對土壤要求不嚴格,可在各種土壤中栽培,但以土層深厚、有機肥含量高、透氣性良好、保水保肥能力強的壤土、砂壤土最為適宜。
2.1 一串鈴冬瓜
植株長勢中等,葉片掌狀深綠色,生有白刺毛,瓜蔓節間較短;單性花,時有雌雄同花,第3-5節開始著生第1朵雌花,以后間隔2-3節著生1朵雌花;果實短筒形,縱徑18~20era、橫徑18~24em,單瓜重1-2kg;成熟的冬瓜表皮青綠色并被有白色蠟粉。該品種早熟、品質好、耐貯存、較耐寒、抗病蟲害能力強。
2.2 冠星節瓜
冠星節瓜為雜交一代品種,生長勢較強,第1雌花節位5-9節;瓜為圓筒形,長18~20cm、橫徑5-6 cm,深綠色、有光澤、有星點、無棱溝,肉厚1.3~1.5cm,單瓜重0.4~0.5kg。該品種抗性較強,較耐寒,早熟、豐產、優質。
2.3 七星仔
七星仔生長勢強,側蔓多,第1雌花著生節位5~7節,以后每隔2~4節著生1個雌花,或連續4~5節著生雌花;果實圓柱形,長21cm、橫徑6.0~6.5cm;果皮青綠色,被茸毛和光澤,有銀白色斑點,肉厚1.5~2.0cm,白色,單瓜重300~400g。該品種適應性廣,春、夏、秋季均可栽培,品質優良。
2.4 青皮冬瓜
青皮冬瓜為山東農家品種,屬大型晚熟品種,植株生長勢強,分枝性強,第1雌花著生于11-18節,主蔓長400-500cm,葉長19em、寬28em;瓜形圓筒形,瓜皮綠色,密生茸毛,成熟后瓜面有白粉;平均瓜長48 cm,橫徑18~25 cm,單瓜重12.5~15kg;瓜肉厚,品質好,晚熟,生育期140~160d。該品種喜溫、耐熱。
STP協議通過應用SPA算法,在存在環路的二層網絡創建一個邏輯無環樹,從而確保去往任意目標地址只存在一條活動路徑.一方面它通過阻塞環路設備上某個特定端口,在邏輯上切斷二層橋接環路,防止廣播風暴的產生;另一方面承擔數據轉發的這條鏈路如果發生故障,STP會再次進行計算,在邏輯上被切斷的鏈路也會重新建立連通性,從而保證數據的正常轉發.需要清楚認識到的一點是:二層環路中的各設備應用STP協議后,雖然邏輯上的環路不存在了,但是物理上的環路依然存在.
3.1 選擇適宜品種
根據大棚栽培的小氣候特點,保護地栽培時間愈短,上市愈早,效益愈高,因此宜選用早熟品種,一般選用雌花出現節位低的品種,如北京一串鈴或地方農家品種。
3.2 整地施肥冬瓜根系發達,吸肥吸水能力強,地上部分長勢旺,果實產量高。因此,應增施基肥,深翻土壤,才能獲得高產。每667m2施優質圈肥5000kg或雞糞3000kg、氮磷鉀三元復合肥25kg作基肥。有機肥要充分腐熟、搗細,撒于地面,土壤深翻30~40cm。
3.3 培育壯苗
3.3.1 準備苗床在塑料大棚內設小拱棚育苗,采用多層覆蓋保溫。為便于苗床管理,通常采用播種苗床撒播和分苗苗床育大苗的兩級育苗法。采用肥沃園土與腐熟有機肥按1:1比例配制床土,充分攪勻,鋪在苗床或營養缽中,并施人適量殺蟲劑和殺菌劑防治病蟲害。
3.3.2 浸種催芽
3.3.3 播種將經過催芽的種子播于l0cm×10cm營養方格或營養缽中育苗,加蓋地膜,增設小拱棚,夜間加蓋草簾。播種后,白天溫度保持30℃左右、夜間15℃左右。幼苗頂土時,即可撤去地膜。
3.4 定植
一般日歷苗齡50d,幼苗具有3~4片真葉為定植適期。早熟品種小型瓜,采用大小行方式栽植,大行距 60~80c111、小行距30~40cm,株距40cm,每667m2栽3000株左右。按行距做成高20cm的高壟,栽植時,先在壟背上開溝,澆水后按株距擺放苗坨,水滲下后覆土。栽植后立即覆蓋地膜,提高地溫,減少土壤水分蒸發,控制棚內空氣濕度,以利于促進根系傷口加快愈合,多發新根,防止地上部分萎蔫,縮短緩苗期。緩苗前一般不通風,以提高棚溫,促進緩苗。緩苗后,于地膜下澆1次水,要澆透壟,保持開花坐瓜前不再澆水,澆水后要及時放風排濕。冬瓜要求較高的溫度,保持棚內溫度白天25~30℃、夜間15℃左右;棚內空氣相對濕度為白天70%左右、夜間85%左右,防止濕度過大。同時要求良好的光照條件,因此對覆蓋物的管理應在保持適當溫度的前提下,增加光照時間,保持棚面清潔,以增強光照強度,最好張掛反光幕。
3.5 田間管理
3.5.1 植株整理主要有吊蔓(插架)、留蔓、整枝、留瓜等。大棚冬瓜采用早熟小型瓜品種,可采取吊蔓法或立壁式支架,但以吊蔓法為好,吊蔓法易于落蔓;大型冬瓜品種采用爬地栽培方式。冬瓜以主蔓結瓜為主,大型冬瓜一般在第15~19節開始著生雌花,每隔5~6節有1雌花,小型瓜品種雌花著生部位較低。支架栽培的只留主蔓,不留側蔓;爬地栽培的坐瓜前不留側蔓,坐瓜后可留1-2個側蔓。小型瓜品種根據大棚茬口安排和市場情況可留1-2個瓜,也可加強管理多留瓜;大型瓜品種一般只留1個瓜,也可收兩個嫩瓜,但均要在最上部的瓜坐住后,留5~8片葉摘心。
3.5.2 人工授粉露地栽培冬瓜不需要點花或蘸花,但在大棚內沒有傳粉媒介必須進行人工授粉。人工授粉首先要保證有適宜的溫度,冬瓜花粉形成的最適溫度為25~30℃。如果溫度較低,尤其是陰雨天時棚內溫度低于15℃,花粉不能形成,無法授粉。人工授粉時必須使用當天開放的雄花,因為雄花開花時間過長,到中午12時以后,溫度超過35℃,在高溫條件下,花粉容易由黃色變為紅褐色,花粉老化后就不可再繼續使用,因為這樣的花粉已經活性很弱或失去活性,即使授粉成功也容易出現畸形果,不具備商品性,賣不上高價。另外,35℃以上的高溫,還會造成雌蕊花柱對花粉的粘著性降低,使花粉不易粘在雌蕊的柱頭上,不能完成人工授粉。一般冬瓜花在上午5~8時開放,并且在9~11時花粉的質量最好,這時花粉為淺黃色,并且棚內空氣濕度適宜,有利于花粉粘著在柱頭上,完成授粉。
3.5.3 結果期管理結果期要保持較高棚溫,以利于幼瓜生長。坐瓜后追肥1次,每667m2施氮磷鉀復合肥30~40kg,配合優質腐熟有機肥800~l000kg,于壟側開溝施人,結合追肥澆1次透水。坐瓜至瓜膨大期要及時澆水追肥,可每10~15d澆水1次,還可結合澆水追施速效化肥1-2次,如每667m2施尿素l0kg左右。
3.6 采收棚栽冬瓜以采收嫩瓜為主。因此,采收期并不嚴格,小型冬瓜單瓜重lkg左右即可采收,大型冬瓜也可適當早收。
3.7 后期管理
4月份氣溫升高,除加大通風量延長通風時間,還可逐漸不蓋草苫,進入5月份,可揭開棚前窗薄膜或去掉棚膜任瓜蔓自然生長,如肥料充足仍可繼續結瓜。吊蔓栽培的隨著瓜蔓的生長,可分次落蔓,摘除基部老葉,結合培土將瓜蔓埋入壟內。
[1]許風東,郭輝,王海霞.黑皮冬瓜棚架栽培技術.新疆農業科技,200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