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欠養
(廣東省工商高級技工學校,廣東 樂昌 512200)
技工學校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既有一定專業理論知識,又有操作技能的技術應用型人才,使他們適應社會發展的進程。技工學校的學生大部分中考成績較差,認知能力、理解能力較低,加之沒有生產實踐經驗,對專業理論基礎知識學不懂、學不深、學不透。科技制作是一種將科學知識與動手制作相結合的科學活動,具有直觀性、形象性、實用性和趣味性的特點。此項活動注重實踐能力的鍛煉,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性,深受學生的喜愛,已經成為一種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使學生體驗科學過程,激發其科學思維的一種有效手段。通過讓學生按照相關專業理論、原理完成科技制作,使學生手腦并用,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且大大促進專業理論課教學。真正讓學生做到理論與實踐結合,專業與生活相聯系,達到教與學,理論與實踐的和諧統一。這本身就是以技能為本的機械教學的實踐。
機械課程是一門技術基礎課,針對這門課程的重點、教學目標的定位,要體現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著眼于調動學生主動參于學習的積極性,合理設計授課計劃和教學內容,做到既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又不受大綱的限制,重視教學目標的導向功能,要重點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素質。在課堂的實驗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學會實驗的具體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實驗技能,還要引導學生學會研究機械問題的實驗方法,為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例如,在講"鉸鏈四桿機構的類型"時,如果學校沒有相關模型,而該機構又比較簡單,可以考慮讓學生自己動手用四根鋸條制作了一個鉸鏈四桿機構,邊制作邊講解。隨著機構的演示,學生的積極也被調動起來,也在實踐中學到了知識。
另外,可以把某些學生實驗和演示實驗設計為探索性實驗,使之達到不同層次的創新能力培養目標。探索性實驗教學較課堂教學有更廣闊的活動空間和思維空間,可以激發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探索與創新欲望。學生在自己"探索"生命規律的實驗過程中可以把動手和動腦結合起來,鍛煉和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教師應讓學生明確探索性實驗的基本環節,并在實驗儀器的選取與操作、實驗現象的觀察、實驗數據的處理、實驗結論的得出等一系列環節中,及時對學生進行指導,使學生在相對獨立的實驗活動中體會創新的艱辛與愉悅,如實驗設計思想,機構學方法,實驗技巧等。
首先是合理選擇制作的制作時機,做好學生的發動組織工作是完成小制作的前提,專業理論是制作的技術基礎,制作應在專業課程結課或進行到一定階段后開展,如機械制作至少要安排在機械基礎第五章凸輪以后來做,這樣做起來素材就很豐富,各種機構、傳動裝置基本學完,學生能夠言之有物,做之有律。但說者容易做者難,如果教師不充分發動、啟發學生,就讓學生自己做,學生一定會摸不著頭腦。所以在做制作之前,教師必須充分發動學生,調動起他們的積極性。例如:學完《機械基礎》之后,我們可以說:"我們已經學完《機械基礎》了,在書中有好多機構,如鉸鏈四桿、凸輪機構、棘輪機構等等,我們能不能利用這些機構的原理做一些小制作呢?"其實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許多方面應用了這些機構,如縫紉機的踏板機構應用了曲柄搖桿機構,汽車翻斗裝置應用了雙搖桿,修鞋的縫紉機應用了凸輪機構,也可以用麻花鋼做出鋼釬子,既要用到鉗工知識,又要進行熱處理的操作。其實專業本來就是來源于生活,反過來服務于生活和生產。指導教師可以把原來自己做好的制作向學生演示,說明所用材料、制作方法、制作過程、表達的原理等等。通過教師的拋磚引玉,使學生覺得做制作并不是特別難,自己便有了試一試的欲望。教師可以將全班同學分為幾個組(每組三、四個人),并制訂出制作的評分方法,讓全班同學比一比,看哪組做得更好,并把學生的評分結果作為專業成績考核的一個主要依據。這樣可以充分調動起他們的積極性。
正確引導學生去創作是學生完成制作并做出精品的關鍵。教師對學生制作的指導不同于上專業課的教條,也不同于實習的嚴格,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去創作,去發揮。例如:《機械基礎》上有許多機構和零件,如四桿機構、槽輪機構、傳動機構等,如果照教具搬下來也很容易,結構尺寸都不變。但創意不應照搬,而應把專業知識前后聯系起來,不同機構聯系起來,相關專業聯系起來,專業知識同日常生活和生產實際聯系起來。只有沿這個思路走,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做出有水平的作品。如把液壓和制動機構結合起來,便組成了液動剎車裝置,再安裝一個尾燈,便可形成剎車燈,由簡單的原理組合便成了一個實際中應用的裝置。學生的制作過程往往要經過一個由模仿到創新改造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學生的專業理論從了解到掌握再到升華,直至運用的過程。在整個刨意過程中,教師應該不失時機的給學生加以正確引導。
要把自己的創意變成實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一個很簡單的機構也要花費很多時間。
材料的準備。學生的制作多是演示原理,可以選擇一些生活中易找到的廢料來作為制作的材料,如可以用輸液管充當液壓管道,用注射器充當液壓缸,用三合板做吊車,用易拉罐做彈簧片等,既經濟又實用。
制作過程。先把機構所用到的零件準備或制作完成,然后進行組裝,這是完成制作的難點。因為在組裝過程中,一定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教師這時一定耐心指導,適時指出錯誤和不足,鼓勵學生積極改進,不能遇到挫折就半途而廢,要對自己的作品始終充滿信心和希望,堅信自己一定能夠完成。無論學生的作品好壞,做的過程就是學生的進步過程。教師除了做好技術指導外,還需要更好的運用表揚鼓勵等方法給學生以心理支持。
作品完成后,及時總結是指導學生制作的最后一步,也是很必要的一步。總結包括作品從設計到制作的優劣,制作的精密程度,說明的原理等。最后按照評分標準評出較好的作品進行展覽、評獎,激發學生找出自己作品的不足,不斷改進,更好地完成下一個制作。在學生制作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優秀作品,如"液壓千斤頂原理演示板"、"汽車液壓翻斗車"、"自動按摩椅"、"起針鉗"等,不僅創意新,而且做工細致。
制作本身就是利用實物演示形象地說明專業理論,如果發動得當,學生會有許多創新產品出現。因此,指導學生制做制作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本專業知識的興趣,加深他們對專業理論的理解,進而提高了動手操作能力、創新能力,也培養了他們團結協作的精神。
在新課標教育改革下,教師應當要善于避開思維定勢的方向,善于從側向和逆向設奇想、出奇問,跳出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對教學環節進行不斷的創新。而作為機械專業的教師來說,要從改善課程的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必須要對機械教學進行創新。
[1]薛小雯.創新教育在機械基礎課程中的實踐[J].無錫教育學院學報,20O4(l).
[2]干成.機械基礎教學中的形象思維培養[J].職業教育研究,2004.
[3]王五一在《機械基礎》教學中應注重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J].教學研究與實踐,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