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展望 陳天庚
(天津大學仁愛學院管理系辦公室,天津 301636)
如今的大學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影響下,思維更活躍,反映更敏捷。如果按照原本大學里的管理模式,去一味地"管、教",在目前狀態下是行不通的,這就促使著高校大學管理人員從管理方面要不斷創新,以期培養與社會所需的,達到社會要求的高素質人才。本文結合作者教學實踐,對高校大學生的管理工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僅供參考。
1.1 針對性。全社會都在重視安全問題,但是大學生安全教育與管理既不同于中、小學生、幼兒園安全教育與管理,也不同于農村、城市社區居民的安全教育與管理,同時也不同于其它生產部門的安全教育與管理。大學生是有理想、有文化的一代青年,在安全問題上也很容易麻痹大意,其中主要表現是:1、有理想但缺乏理智,辦事憑感性、感情,情緒好,做事就放心、安全;情緒壞,做事就出亂子、不安全。2、有文化,但缺乏細致,不全面,辦事粗心大意、丟三掉四。3、大學生有朝氣、有活力、有膽量,但易沖動、易走極端、易產生心理問題。大學生雖屬于成年人,但處于不明世事的幼童和經驗豐富的中老年人之間,他既打上幼童不明世事的痕跡,又有中、老年人的一些經驗。幼童靠成年人照顧、幫助,中老年人靠經驗處世,而大學生正好缺乏中老年人的經驗又缺少父母的照顧和幫助。因此,對大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和管理要突出其文化內含,著重于安全情感教育和安全滲透教育。只有用情感和滲透的方式對大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和管理才會有明顯的效果。
1.2 創造性。過去在大學生行為規范中也提到團結友好、不做危險的事情等內容,并且要求大學生認真遵守。但過去的社會經濟發展相對落后、交通不發達、人口流動少、社會矛盾較少、人的思想單純,不存在競爭和差別,社會凸現的安全問題較少,大學生安全教育與管理非常簡單,大學生基本上能健康成長。但是新形勢下社會經濟發生了新的變化、出現了新的特點,大學生安全問題較以前發生了大的不同:大學生安全意識淡薄,安全事故頻繁發生,惡性安全事件損失、危害和影響很大,基于此,大學生安全教育與管理必須創新,具體要求是,安全教育觀念創新、安全教育內容創新、安全教育方法創新、安全教育手段創新;安全管理細致化、安全管理全方面化、安全管理制度化、安全管理人性化。
2.1 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科學管理機制
改變傳統學生管理者高高在上的姿態,從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肯定學生的優點,給予學生相對自由的空間發揮其自主性和創造性。以往的學生管理主要是命令式的,學生管理者具有絕對的權威,而現階段"90后"大學生具有強烈的參與意識,喜歡競爭且個性獨立,他們希望被尊重,不喜歡被強迫接受某種觀點和理論,根據這些特點應該提倡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學生管理者應擔當指導者的角色,引導學習和工作的方向,并且在其過程中給予提示和警告。
2.2 做好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為主的教育工作
學習是學生的主要任務,也是大學生生活的主旋律。大學生的學習具有多樣性,不僅僅是學習知識,而且要掌握科學知識的形成過程、科學研究的方法,還要隨時注意了解自己所學專業學科發展的動態。讓每個大學生盡快進入角色并更好的適應大學生活,是我們每一個學生工作者的職責。
2.3 做好新生入學的教育工作
新生入學,學校可以組織學習經驗交流會,讓高年級的優秀學生、考上研究生的同學以及優秀學生黨員等向新生介紹正確的學習方法、怎樣安排大學生活、如何確立明確的學習目標;也可以聯系、組織往屆畢業生中的優秀分子進行現身說法,介紹學校專業是他們日后事業成功的基礎和奠基石,介紹專業人士的成功事跡,使新生建立起良好的職業印象,為今后的專業學習樹立好榜樣,增強學習動力。 學生管理還必須以教學工作為中心,以嚴格管理為核心。班主任、輔導員應該經
2.4 豐富多彩的課外生活,對大學生管理工作有重要輔助作用
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方式,在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引導學生適應社會、促進學生成才就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新形勢下有效凝聚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織動員方式。課外活動作為高校校園文化和隱性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人才培養的有效手段,是實現高校人才培養不可或缺的途徑。
2.5 豐富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
社會實踐活動有利于擴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受益面和政治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的結合。就社會實踐活動的目的而言,所希望的是全體學生的積極參與,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都受到教育,都得到提高。社會實踐活動實現了這一目的,它既便于學校組織以擴大受益面,又不失活動的嚴密;既便于安排,又便于檢查;既有統一性,又有靈活性;既有普遍性,又有層次性。社會實踐活動解決了學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常遇到的一個難題:效果很好的一些教育活動,學生也樂于參加,但由于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往往參加的人數很少,致使相當部分的學生滯留在活動圈子以外。這個問題的解決,使社會實踐活動的主體--學生的受益面大大擴展,同時,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讓學生深入基層、了解國情、體察民情、分析社會的現實需要、發現自身的不足,促進了高校"兩課"的教學,較大地提高了"兩課"的教學實效,較好地解決了"兩課"教學中存在的理論不能很好聯系實際的問題,使學生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學懂理論,提高了學生對我國現在處于并將長時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實際的認識,從而有助于青年學生堅定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
[1]許瑞芳.大學生的人生價值觀與價值關系重建[J].教育發展研究,2002,(4).
[2]吳曉晴.淺論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1):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