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從初三開始寫詩的。那是我經歷的第一個無聊的階段。沉重的學習使我每日十分沮喪。但如同命中注定一般,我找到了詩。那是我的父親年輕時買的一本《葉賽寧詩選》,1985年版。我的父親已經忘記了當初為什么要買它。
葉賽寧的詩淳樸無華,甚至幾乎沒有任何晦澀,正適合那時的我。于是我一首一首的讀下來。當時心高氣傲眼高手低的我卻覺得這些詩并沒有什么稀奇,我覺得我可以寫得比它更好。在那個無聊的日子里,我就這么寫起了詩。
但是,開始時我還是從模仿葉賽寧起步。畢竟他的詩可以說是我真正有印象的第一次看到的“分行文字”。于是我大量的復制他的詞匯,如花朵、彩虹、家鄉、田園等。雖然現在我早已擺脫了這些初級的語言系統,但是他善良,對自然充滿熱愛的情懷卻深深地植入了我的骨子里。
后來我接觸到了海子。如果說葉賽寧讓我認識到了詩是什么東西,那么海子則讓我知道了“原來詩可以這么寫”。不例外的我又開始了如癡如醉的模仿海子的階段。他的憂傷與神秘正符合我當時的心境。
我開始沒日沒夜地寫。我一直覺得我不是什么天才型的詩歌寫作者,今天我取得的這些很小的成績,完全是因勤奮而來。我記得那時我一直堅持每天寫三到四首,最多的時候一天寫過十首左右。呵呵,雖然那些詩都沒有什么保留的價值,但我現在仍然留著。厚厚的十幾本,可能沒有人會看到它們,因為我并不好意思把它們發表出來。但它們永遠是我的朋友,我的孩子,我最初珍貴的記憶。
這樣的瘋狂寫作一直貫穿了我整個高中時代的三年。每天如此,從不間斷。我至今仍習慣用筆寫作,在紙上能讓我充滿靈感。寫完后我再一個字一個字打到電腦上,發到網上,讓朋友、老師們品評。樂此不疲。
這期間我又接觸到了余光中、顧城、舒婷等詩人。他們都曾給過我振奮,尤其是顧城,曾讓我十分癡迷。有許多人曾說我的詩歌不像90后寫的。可能是因為我看的確實比較多,幾乎稍微有一些名氣的詩人的詩我都看過。但除了葉賽寧和戴望舒翻譯的洛爾加的詩我幾乎不看外國詩,因為我認為翻譯詩已經沒有了原詩的精華。
我能感覺到我的進步。但我的寫作卻大部分時間是“地下寫作”。我的父母雖然不反對我寫詩,但為了我的學習著想,并不鼓勵。所以我大部分詩歌都是悄悄寫的。寫完作業后,那時一般已經是深夜了。我攤開本子,一筆一畫地寫著詩,四周靜悄悄的,那感覺真好。寫出一首滿意的詩,我會興奮得睡不著覺。
后來我又開始系統地閱讀小說,并開始寫一些短篇。很多前輩都說,想要寫出好的小說,需要用詩歌的思維。詩歌鍛煉了我的語感,我慶幸我能夠有詩歌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