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i字,既代表網絡,又代表自我。“i時代”擁有諸多i字頭事物,共同表達出一種信息時代的自我存在感。它們以i為首字母,化身為iPhone或IKEA的宗教,逐漸改變了一個時代的生活趨勢。
喬布斯在回歸蘋果的時候,曾戲稱自己是臨時的iCEO。但正是這個iCEO挽救了蘋果,帶來了影響全世界生活方式的i系列,直至他發布最后一款i系列產品,代表自己的離去。隨后iQuit變成了iDie,網民在互聯網上又造出一個新詞iSad——這就是喬布斯i字頭的一生。
如果喬布斯沒有離開這個世界,習慣庸碌的我們也許不會去思考關于首字母“i”所代表的哲學——流傳甚廣的一個故事是,當年喬布斯揭開了遮布,想為半透明藍色的iMac取一個名字。他說,公司的賭注都押在這臺電腦上,它需要一個偉大的名字。最后蘋果公司采用的名字是iMac。i代表了“網絡(internet)、個人(individual)、想象力(imaginative)和所有它所代表的”。
我們從未想過i之中隱藏如此之多的奧秘,但從此喬布斯與i聯系在了一起。這個叫喬布斯的人一度通過欺騙默吞過創業伙伴史蒂夫·沃茲尼亞克2150元報酬,一度任性叛逆、被人討厭,又一度去印度尋找禪的真諦,直至“明心悟性”找到自我。
這個不完美的人,成為在西方社會打開了“i”的人——他讓蘋果成為一個宗教,而自己成為一代“教主”。
蘇格拉底問過“我是誰?”而喬布斯則愿意用所有科技換和蘇格拉底相處一個下午。也許喬布斯亦在尋找“我是誰?”的答案,直至通入自我的本心——有人說他要“在美國這個宗教世俗化的社會中,借助人們迷戀消費和物質的享受的弱點,創造一家公司,把宗教和商業結合起來”。蘋果在西方社會做到了這一點。當然,西方社會有著更多關于實現商業與自我內在聯系的土壤。對此,有評論者熊培云在《新周刊》微博上感慨:美國的“i”,中國的“唉”。
i即你的內心。屬于蘋果宗教的,代表互聯網、個人主義與幻想的i,并不是一個標準化的i。喬布斯遵循的是內心標準,讓蘋果的硬件、操作系統、軟件、設計、服務形成封閉的生物鏈,它的體驗是獨一無二的,似乎與價格無關,與任何通用的標準無關,倒有些“如如不動”的禪意。
如果i是一種思想、一種精神與一種哲學,那么它是借蘋果產品與喬布斯的布道流通于這個世界。喬布斯的傳奇背后有一個“i時代”的背景,這個i時代與它倡導的生活方式,也許比簡單的“網絡時代”或“我世代”來得更加深遠。
i字并非只是一個代號,它既代表網絡,又代表自我。
“i時代”擁有諸多i字頭事物,共同表達出一種信息時代的自我存在感——若去盤點那些生活中頭文字i的事物,諸如IE代表“網絡”的i、iF代表“工業設計”的i、IM代表的“即時”的i、iGoogle代表的“自我”的i。我們會發現,眾多生活趨勢的領袖之所以選擇以i為頭文字,背后的確隱含著這個時代的需求與未來生活方式的啟示;它們以i為首字母,化身為叫iPhone或IKEA的宗教,逐漸改變了一個時代的生活趨勢。
IE可能仍是全世界最多人使用的瀏覽器。無論是將這個時代叫做i(Internet)時代還是e(Electronic)時代,總有人聯想起他們第一次進入網絡世界的場景,正是從點擊桌面上那個藍色的IE圖標開始。
iF一個世界級的設計大獎,由德國歷史最悠久的工業設計機構漢諾威工業設計論壇(Industrie Forum Design)每年定期舉辦。順帶一提,2011年橫掃iF大獎的蘋果家族,同時也橫掃著同類產品的全球市場份額——在追求個性的時代,設計是比便宜價格更管用的銷售標簽。
IT一個華語地區最具規模的時裝零售店品牌,它不是IT人士而是為那些總想表現與眾不同個性的時尚先鋒準備的。
IBM計算機時代的開拓者。小托馬斯·沃森為IBM的企業文化確立了第一條準則:必須尊重個人。
Intel一個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芯片制造商。它推出了全球第一個微處理器,它的口號是超越未來。
IFC一個城市里最直接的國際化聯想。IFC幾乎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專屬名稱——如上海IFC、北京IFC和廣州IFC。這是中國城市是否擁有一個國際化I字頭的證據,盡管這個證據除了表達出一種財大氣粗,根本不能證明任何事。
IKEA一個總是人滿為患的家具賣場,中文名叫宜家。1976年,坎普拉德寫下了《一個家具商的信仰》,給家具賦予了宗教意義:“打破地位和傳統的局限成為更自由的人。”宜家由此成為了一個品牌宗教,它認為自己銷售的是夢想而不是那些便宜又好拆的家具。
IM即時通信,即Instant Messenger。據說最早的創始人是三個以色列的年輕人,他們開發的軟件取名ICQ,即“I seek you(我找你)”之意。IM讓宅男誤會自己的交際花,讓IT民工流著淚拿Q幣工資,讓虛擬世界變成社交網絡。
in一個流行詞,反義詞是out。時尚潮流浩浩湯湯,順我者in,逆我者out。
iAsk新浪的搜索產品,一個中文互動問答平臺。無論是iAsk還是百度知道,看看那些無聊人提出的問題有時比看到正兒八經的答案會更有趣。
iGoogleGoogle提供的一種服務,它讓你可以自己決定在Google上面隨意添加些諸如新聞、天氣、音樂、股票之類的小工具。你認為這是一個屬于“我”的個性化門戶,但事實上,它是屬于Google的。
iCokei+coke,可口可樂與喜歡它的人作互動的網站。你可以在里面拿到麥當勞的餐券,也可以去領養QQ騰訊寵物——它讓你感覺到在和一個叫coke的男孩談戀愛,忽略那個付錢買只會讓你發胖的碳酸飲料的真相。
iLevis一個牛仔褲品牌愛好者論壇,當然正如其名,談論Levis必不可少。使用i的原因據說是代表一代人的自主個性,中文音譯代表愛——意為愛李維斯。因為愛的關系,這個網站順便還有打擊假貨的作用。
iDrive寶馬的智能駕駛控制系統。信息化與智能化代表著駕駛的未來——在車廂之內,人與車發生對話;在車廂之外,車與車之間聯成車聯網。未來的汽車,都是iCar。
iRiver一個來自韓國的品牌艾利和。對于中國人來說,它更多是一份來自MP3時代的集體記憶,不少人從中接受了關于設計之美的啟蒙。當然最為受益良多的是中國的山寨廠。
i-house美國移動房屋制造商克萊頓家園出售的新型移動房屋。兼顧個性與環保,據說是單身人士的終極目標。制造商說i代表創新、靈感、智慧、融合,重要的是這個“空間別墅”每平方米才賣10美元。
iChocolate一款LG的手機。盡管你早已忘記了這款手機的樣子,但卻依然記得它主謂結構的名字與那個“I chocolate U”的廣告。
iDog一只有名的電子寵物小狗。它其實沒有什么AI或思想,只能用腦袋上七種LED顏色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在i時代,電子寵物的好處在于你根本無需照顧它,壞處是很多人養寵物其實就是為了去照顧它。
iWalk智能實時自由步行技術。日本本田公司制作的新型機器人Asimo使用了這個技術,擁有了類似人類的智能——頭文字I的機器人不會隨隨便便打滑然后摔倒在地了,這個I是高科技的標簽。
ITudou/Iku視頻下載軟件。一個用于下載土豆網的,一個用于下載優酷網的。視頻網站成為我時代的標簽,人人都以為自己是生活的導演。當然,大部分的情況下他們只是生活的觀眾。
IRead一款仿真度很高又比較流行的電子小說及漫畫書閱讀工具,重要的是這款軟件免費又無需注冊。更何況你書的來源也是網友的免費手打版,損失的都由收不到版稅的可憐作者埋單。
iforceIT公司Sun一個有名的計劃。例如它分享自身資源,將各個廠商的產品集合在一起做“企業上網門戶”,讓企業能夠方便地將其業務全面轉型到互聯網,大有“團結就是力量”的意思。
ifanr一個論壇,極客的聚集地。推薦各種有趣的新科技是他們的樂趣,愛范兒是他們的名字。老實說他們所謂的范兒,其實是粉絲范兒。
IGN一個多媒體和評論網站。它的無聊之處在于其最主要工作似乎就是給沒完沒了的電子游戲評分。其實世界y4W3+GJjZAkF9OtVaL6NCw==上本來沒游戲評分標準,一個游戲好不好玩在乎你的內心。但IGN那些擅長寫游戲評論的員工,硬是讓世界上有了這個他們說了算的標準——他們因此成為游戲開發商最想拍馬屁又最討厭的人。
IOS蘋果公司開發的操作系統,主要是給iPhone、iPod touch以及iPad使用。很容易將它看成ISO(國際標準化組織),但它看起來是國際標準或者說通用標準的堅定反對者——它的存在就是為了讓蘋果的愛人表態永不移情別戀。它支持的標準只有一個,就是蘋果標準。
iMac一款成功的計算機。它相當有內涵,雖然很多人只因它的外表而喜愛它。
iPod一個讓你與世隔絕的音樂播放器。你可以通過一個白色耳機擁有自己的小世界,順便拒絕那些在地鐵上喋喋不休地問你應該在哪一站下的路癡。
iPhone一個放在喬布斯神像前供奉的手機,一種生活方式的圖騰,一種人類的身份標簽——例如有統計顯示,使用蘋果iPhone手機的女性比使用黑莓手機和谷歌Android手機的人擁有更多的性伴侶,平均值是12人左右。
iTouch一個沒有了打電話、發短信和GPS的iPhone。關鍵是它依然可以拿出來賣,而且賣得還不錯。
iFile強大的文件管理軟件,可以管理iPad里任何文件。離經叛道的iPad似乎因為它才稍為像個“電腦”。
iPad一個功能其實不算特別強大的平板電腦,但無數人仍為它開發軟件并賴以為生。蘋果的秘密在于轉換成本,為了發揮它的全部功能,你全身的行頭都變成了印著蘋果的各種東西;要開發有趣的程序,必須按蘋果的規矩來——沒有人知道自己為什么要傻乎乎地為這種轉換成本埋單,但媒體會告訴你,這就是生活。
iTunes一個非常麻煩的軟件。但偏偏所有用蘋果的人都不得不用它。
iCloudXcerion發布了世界首臺免費聯機計算機后,蘋果亦在2011年正式發布iCloud云服務。你可以將私人照片、搞笑視頻、至愛音樂、所有聯系人放在“云端”,然后隨時在蘋果產品上同步使用。有人認為它的目的是干掉Windows。
(來自《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