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個金秋。
每每到這個季節,總會想起東蒙山。那俏麗的巖石,蒼翠的樹林,隨風流動的山脊。使人不得不留戀它的美,留戀它的味。
立于山腳下,抬頭望去,那如煙般的階梯在郁郁蔥蔥的樹林中若隱若現,偶爾露出的幾個歇腳的涼亭,總給人新鮮愉悅之感。
拾級而上,上山的路要比所見的平坦得多。腳下是落滿葉的山路,腳踏在上面,發出“窸窸窣窣”清脆的響,頭頂是藍藍的天映襯著碧綠的葉,耳畔響起的是風吹樹梢的聲音,臉上是山間清風徐來的絲絲涼意。陽光,透過密密麻麻的樹葉,在臉上、地上,投下一個個耀眼的光斑,又是多么的耳目一新。
邊走邊看,在如詩如畫的景色中,不知不覺地來到了“天然觀”。步入院內,有一巨石橫臥道旁,上面鐫刻著“虎踞巖” 三個大字,蒼勁有力。峰回路轉,迎面有一花崗石砌成的“龍蟠洞”,與“虎踞巖”遙相呼應,妙趣橫生。觀前有一塊巨巖拔地而起,被稱之為“丹臺”,在丹臺的崖壁上,鐫有從三天門到天然觀的路程“上山一千五百六十三步”。丹臺四周,峰巒競秀,怪石嶙峋,大樹參天,修竹繁茂。附近還有小丹臺、青牛塢、透天洞、東鐘峰、西鼓巖、白布水、獅涎池及鯉魚壟等名勝古跡。
天然觀曲徑通幽,移步換景。從虎踞巖旁的石洞門盤旋而下,丹臺的下面有“餐霞古洞”。洞內山風習習,據說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游歷山水時,也曾來到此處。
離開餐霞洞,從“百步嶺”拾級而上,就到了險峻宏偉的 “小方巖”。陡峭的絕壁上,錯落有致地點綴著七個石洞,人稱 “七星洞”。其中最大的名叫“胡公洞”。里面有著赤面長須、神態威武的胡公大帝像。
東蒙山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在烏牛碼頭西側的涂灘上,原有一塊巨大的巖石,猶如一頭膘肥的水牛匍伏著,被人們稱之為“烏牛”。所以附近地方也就因此而得名。“烏牛”每天隨潮水的漲落而隱現。“怪石奇峰號烏牛,江邊獨立幾千秋。春苔生背如毛潤,夏雨淋身若汗流。青草滿堆難入口,金鞭任打不回頭。縱然有鼻繩難縶,天地為欄夜不收。”滄海桑田,這個原在江邊的 “烏牛”,可能早已如同“泥牛入海”,人們只能憑著古老的傳說,遺想它臥波踏浪的雄姿了。
在一路回味這個傳說的時候,便又登至山頂了。那一刻“一覽眾山小”的震撼感覺便油然而生。所能見到的一切都在腳下。遠處甌江中的七都島,宛如一塊橢圓形的翡翠,鑲嵌在金黃色的飄帶上。那溫州大橋猶如飛虹架空,氣勢磅礴地橫跨在七都島上。林立的高樓,是烏牛經濟在飛速發展;四通八達的公路干線,是烏牛貿易交通在飛速建設。
東蒙山,烏牛的標志性景點。日落西山,余光橫照,它邁著沉穩而堅定的步伐攜手烏牛,走過了多少個春秋?晨曦初照,東蒙山又像個含羞的少女,若隱若現,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指導老師:汪春烽)
明師點評:本文開門見山,直接點出了東蒙山的幽靜、雅致,風光宜人的特點。然后,緊扣游蹤,敘述疏密有致。運用比喻、擬人、夸張等手法,濃墨重彩突出了重要的景點,景象描寫清新恬靜,令人身臨其境,心曠神怡。作者放棄一般性的過程交代,還運用一些穿插的技巧,敘述一個美麗的佳話,道出了烏牛的來由,使整篇文章更為精練有序。最后,由俯視甌江看到的美麗景象抒情,表達了作者熱愛家鄉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