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期“美文大家選”又和讀者見面啦!感謝2010年你們的支持。文學,讓我們一路相伴,有了你們,我們的“大家”也不再孤獨寂寞!
2011年,“美文大家選”將和您一起走進亞非拉。在文學大師們的引領下,去感受這些地方迥然不同的風情和自成一派的風格氣質。
文學,讓我們走得更遠!——編者的話
◆大家名片◆
姓名:夏目漱石
國籍:日本
出生:1867年2月9日
離世:1916年12月9日
職業:作家
成就: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學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稱為“國民大作家”。
生平:本名夏目金之助,東京人。夏目家在江戶有龐大勢力,金之助身為家中幺子,由于在他出生前家境已逐漸沒落,雙親并不希望這位幺兒的降生,所以出生后一度被寄養在別人家,兩歲時被過繼為嚴原家的養子,此后因養父母情感不睦以及養父的工作影響而經常遷居。10歲時才總算回到親生父母身邊,然而這樣的幸福日子極其短暫,父兄一向與他不睦,并對他濃厚的文學志向不以為然;其母在他15歲時便因病去世,金之助19歲時離家開始外宿生涯。這些遭遇對于夏目漱石的心境及日后創作有很大影響。1874年,夏目入淺草壽町的戶田學校。他自幼喜歡漢學,14歲開始學習中國古籍,少年時曾立志以漢文出世。1888年考入東京第一高等中學,與后來的俳句運動倡導者正岡子規結為摯友。22歲那年,以漢詩體作游記《木屑集》。就在這年,首次使用“漱石”為筆名,從此明確了“以文立身”的人生宗旨。同時,他察覺到學習英語成必然趨勢,唯有精通英語才得以跟上時代潮流、強化國家,躋身為社會精英分子。1890年,他進入東京帝國大學英文科就讀,成績斐然,并不時發表學術論文,因此1893年大學一畢業,他就在校長的推薦下進入東京高等師范任教,同時積極參與正岡子規的俳句革新運動。兩年后,他辭職到愛媛縣松山中學任教,次年轉入熊本第五高等學校。此后便一直擔任教職到33歲。1900年,夏目漱石前往英國留學兩年。他不以在英文的優異表現自滿,相較于明治維新之后時人競以西學為尚的舉動,夏目漱石卻以他原有的漢學及日文基礎,積極創作,發表了不少詩歌、俳句。苦讀的生涯自然也影響身心健康。27歲罹患肺結核,為了養病,赴鎌倉圓覺寺參禪,參禪的生活豐富了日后創作的題材,但病情并未十分好轉,再加上神經衰弱,厭世的心情由是萌發。
回到東京后沒多久,與中根鏡子結婚并于同年升任教授。留學時期,夏目漱石體認到所謂的英國文學和他以前所認識的英文有著極大差異,精通英文不足以增強國勢,這使夏目漱石賴以生存的理想幾乎幻滅,再加上留學經費不足,妻子又因懷孕而極少來信,他的神經衰弱更為加劇,一直到回國后他始終為神經衰弱所苦,但也刺激他更專注于寫作。1903年返回日本,任第一高等學校英語教授和東京大學英國文學講師,并常給《杜鵑》雜志撰寫俳句、雜文類稿子。1905年,38歲時發表短篇小說《我是貓》,備受好評,應讀者要求而一再連載。深受鼓舞的夏目漱石因而有了創作的力量,此后10年是其創作高峰期。中篇小說《哥兒》《旅宿》和短篇小說集《漾虛集》等接踵而出,夏目漱石一躍而為日本文壇的知名作家。1907年,他辭掉教職,從事專業創作。他一生中最后的作品是自傳體小說《道草》和未完成的《明暗》。1911年曾拒絕接受政府授予的博士稱號。1916年因胃潰瘍去世。夏目漱石死后將他的腦和胃捐贈給東京帝大的醫學部。他的腦至今仍保存在東京大學。1984年,他的頭像被印在日元1000元的紙幣上。
夏目漱石代表作品:《我是貓》(1905)、《過了春分時節》(1912)、《行人》(1912)、《心》(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