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非常貧困落后的小山村,只有一百多位村民。這些村民在這里日夜勞作,自給自足,他們只想一件事:努力干活,多種點糧食,填飽肚子。他們沒有走出過這村子,因為這里與外界隔離得太遠太遠了,他們害怕會餓死在半路上。
他們當中,有一位名叫阿呆的男孩,全身瘦骨嶙峋,臉色蠟黃,眼神呆滯無光,身穿一件破舊的棉襖。阿呆是位弱智者,他的母親在生下他時就死了。他的父親是一位農民,跟其他人一樣,每天都重復著那累死人的、沒完沒了的農活。他還有爺爺。在文化大革命時,爺爺是因為逃難而躲進村里的外來人,他從此沒再出去過,也就在這里落了根。
阿呆的爺爺一直忘不了北京,忘不了開國大典,忘不了毛主席。他一直想去北京,想去看看當時的現場,哪怕一眼就心滿意足了。可是他太貧窮了,這里太落后了,而他又老得太快了,還沒等到阿呆滿十歲就去世了。臨死時,他緊緊地握著兒子的手,不斷地重復著:“北京——北京——北京——”最終還是松手了。
阿呆的父親牢牢地記住了那兩個字,他知道那是一個很遙遠很遙遠的地方,他要去完成老人的遺愿。阿呆也記住了那兩個字,他知道那是一個爺爺至死也沒去成的地方。阿呆的父親更努力地干活了,因為他要攢更多的錢和更多的糧食去北京!
阿呆看著父親越來越瘦,身體越來越差。結果有一天,他的父親忍不住病倒了。阿呆看著虛弱的父親,哭得淚流滿面。他想去給父親找醫生,可是父親說不必浪費錢,他只是累了,躺幾天就好。結果,父親越躺越累,最后永遠地得到了休息。
阿呆看著那兩座矮矮的墳墓,他覺得應該做點什么,他忽然想到了北京,那個爺爺和爸爸都沒去成的地方,他想去看看。他還在想的時候,就已經行動了,他繼承了父親留下的幾畝田地,勤奮地耕作。村民們都勸他,他們覺得北京不吉利,不然他的爺爺和父親就不會因它而死。阿呆執意不聽,他只有一個念頭:去北京!
阿呆辛勤地勞作了幾年,終于在十八歲那年啟程,踏上了去北京的路程。阿呆走了很遠很遠,還是沒看到爺爺曾說過的那種跟泥土路不一樣的水泥大道。他的鞋子破了,露出了他的腳趾頭。那雙鞋黑糊糊的,他全身也黑糊糊的。他記不起自己有多久沒洗澡了。終于,他看到了跟泥土不一樣的水泥大道,他高興地大叫、狂奔。他看到了很多怪異的東西,會跑會叫的里面坐著人的大盒子;有很多顏色的會發光的圓圓的小珠;有很多很多高過天的房子……
阿呆漫無目的地在城市里穿行,他想向人們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