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宇鵬
男,20歲,中文系在讀??咳の渡?,從書里找趣味。
先說題外話,最近的幾本林譯村上,新出版的《地下》以及新版本的幾本隨筆,都讓我們看到上海譯文的慌張,連續四本兩部書的版權給了南海,在面對咄咄逼人的南海和翻譯確實在進步的施小煒,無論是著急的上海譯文,還是寂寞(也許)的林少華,都做了一些有趣的舉動。
這本書整體上不討我喜歡,雖然世界觀價值觀一如既往,但是他小說隨筆中那種舉重若輕的“自我”的感覺完全沒有出來,采訪的內容和后面“沒有標記的噩夢”的主題之間的聯系微弱到幾乎沒有——一方面也有受限于問題的問題。
倒不是不認同這種“個人與體制”的模式,但個人還是更喜歡村上通過寫寫姑娘,聊聊音樂,談談吃喝那些生活中的小確幸來反體制的文本,感覺這樣更有說服力。可惜最近的小說中,個體被卷入體制紛爭,進而開展抗爭的那種“戰斗自覺”越來越高漲。這也是我始終把《尋羊》《舞》《奇鳥》《盡頭與仙境》看作他創作的高峰的原因,在這幾部書之后,他的小說中又逐漸出現了所謂“人格中隱藏的、不為人知、相對的惡”那樣的主題。落實到《地下》一書中,前者針對邪教的“封閉性物語”,后者則針對傳媒將“此側與彼側”鮮明對立的態度。
作為全書占比重最大的筆錄部分,除了再現事發現場的場景和人們的生活以外,讓我感觸最深的還是那些無處發泄的憤怒。在沙林事件中,有些人能夠明確地表達自己對案犯的不滿,他們屬于比較自我或者說比較簡單的人,而那些不知如何去表達,不知該表達何種情緒的人則更為理性或者沒那么自我。這里存在的是一種獨特的乖離感:加害者與受害者之間并不存在直接的利益與價值觀沖突,而且痛苦是經過相當奇怪曲折的途徑從加害者傳達給受害者,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受害者將自身遭遇歸結為運氣差似乎也無可非議,恰如在戰爭中傷亡的平民,人道主義危機中的難民。
舉個更貼切的例子,官員在貪污腐敗的時候,我們憤怒究竟能達到怎樣的程度呢?因為他們不是我們票選出來的,所以我想對我們的大多數人而言,這種憤怒只停留在調侃諷刺的程度,難道官員的貪腐真的和我們的利益無關嗎?不是的,我們每個人都有改變這個國家的責任,只是我們將貪腐(也可能是別的什么)視作彼側之物而拒絕自己的義務罷了,所以我們被迫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礦難、食品安全,或多或少都呈現出這樣的形式。
在村上和《地下》一書的語境中,也可以這么理解,即:社會中每種明確顯露的惡都是每個人身上潛藏的惡的總和。進而,在此基礎上對將“此側”與“彼側”鮮明對立的做法進行批判。全書(說“沒有標記的噩夢”也可以)的主要線索就是這樣,將筆錄與結語聯系的紐帶也在于此,是我眼中這本書的核心和最突出的部分。
文中關于受害者的一個個小故事雖然中規中矩,但還是能明顯看出村上的敘述風格,對于紀實文學,我是深信其有著巨大的潛力(無論是題材還是體式)可供挖掘的,特別是在中國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到處都有神奇的故事發生,絕對比沙林毒氣什么的值得關注多了。其實我們也需要這樣一本不只關注現象,也將視線投向事件深處的動機的書。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本書的力度實在是太弱了,村上也不適合寫這樣的作品。
再重申一遍,我還是喜歡村上寫寫姑娘,聊聊音樂,談談吃喝那些生活中的小確幸的文本,因為我相信,人不是只有到了自己的個性受到威脅時才能體會到個體所能切實擁有的幸福的。
《地下》
作者: [日] 村上春樹
譯者: 林少華
出版社: 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1.6
頁數: 428
定價: 32.00元
裝幀: 平裝
叢書: 村上春樹全集
ISBN: 9787532754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