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云山在新聞戰線“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動員大會上強調,新聞戰線要深入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著眼于把握新聞輿論正確導向,著眼于提升新聞隊伍能力素養,扎實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有針對性解決突出問題,推動新聞宣傳工作邁上新的臺階,為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出應有貢獻。劉云山同志的重要講話,深刻闡明了新聞戰線開展“走、轉、改”活動的重要意義、宗旨任務和目標要求,是為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新聞宣傳、營造良好輿論氛圍的重要舉措,是新聞戰線增進同人民群眾感情、提高服務人民群眾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新聞宣傳工作科學化水平的有效途徑。我們要深刻領會、堅決貫徹劉云山同志的重要講話精神,準確把握總體要求,增強開展這項活動的主動性、自覺性和創造性,使“走、轉、改”的過程真正成為鍛煉新聞戰線隊伍、提高輿論引導能力的過程。
一、走基層,身到還要心到
基層是各種社會組織中最基礎的一層,是新聞報道的源頭活水。新聞工作者應當走出會議室、寫字樓、編輯部,深入改革建設前沿,深入生產生活一線,以敏銳的時代眼光提煉報道主題,以深厚的生活積淀豐富報道內涵,不斷增強報道的吸引力、感染力。
走基層,是新聞工作者的使命所系、職責所在。新聞事業是一項崇高的事業。廣大新聞工作者肩負著宣傳黨的主張、弘揚社會正氣、通達社情民意、引導社會熱點、疏導群眾情緒、開展輿論監督的重要任務。“最美麗的風景在基層,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層”。越是走進基層、走進群眾,新聞工作者越能親眼目睹黨和國家各項政策在基層的生動實踐,切身感受到人民群眾對中央決策的貫徹落實,直接聽到基層對完善政策措施的期盼愿望;越能認清基本國情,了解改革建設實踐,抓住人民群眾的關注點,找準新聞宣傳的著力點;越能增進同人民群眾的感情,凈化自己的心靈,找準自己的位置,更加明白自己的職責,肩負使命,為人民群眾鼓與呼,在服務群眾中實現自身價值。
走基層,是新聞工作者密切同人民群眾聯系的重要一環。基層是新聞宣傳工作的廣闊天地,是新聞的“震中”。離新聞的“震中”越近,就離新聞的源頭越近,離新聞的第一現場越近。只有到了一線,同群眾面對面、心貼心,才能聞到大地的泥土味,才能聽到百姓的心里話,才能挖到鮮活生動的報道素材,也才能在火熱生活中把握群眾的心跳脈搏。也就是說,只有接“地氣”,才能冒“熱氣”,寫出的報道才會有靈氣、有生氣。新聞界有一句老話叫“抓活魚”,說的就是要到基層到現場,抓到第一手新鮮、獨到的素材,采寫出生動活潑的作品。新聞記者只要用心“潛入”深水區,就能抓到“活魚”、“大魚”,從基層這口深井中挖出鮮活生動的新聞來。
走基層,是新聞工作者成長、成熟、成才的必由之路。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立足點在基層,服務重點在基層,記者采訪的興奮點也在基層。基層蘊藏著最鮮活、最生動的新聞資源。到了基層,就有了報道的素材、思想的火花,和寫不完的故事。深入細致的采訪,樸實生動的文風,富于前瞻的思考,是一個記者必備的素質要求。我們要在走基層中帶著問題和思考蹲下來、沉進去,發掘典型,調查研究,總結經驗,尋求對策,從而推動主題報道、民生報道、成就報道向縱深延伸。只有承接基層的人脈地氣,才能深刻感悟社會的發展變化,準確把握群眾的所思所想,及時反映群眾的呼聲和訴求,記者也才能在了解群眾中融入群眾,在融入群眾中服務群眾,也才能在成才道路上長知識、長才干、長本領。那些產生廣泛影響、深受群眾喜愛的新聞佳作,大都是來自一線、源于群眾,大都是深深扎根實踐、潛心體察生活的智慧結晶。
與此同時,我們還必須認識到,走基層不下基層不行,下了基層浮光掠影、走馬觀花也不行。新聞工作者要真正把群眾當成最好的老師、當作自己的親人,以群眾的現實需求作為報道的第一信號,真正深入到生產建設的第一線、改革發展的最前沿,端正態度,放下架子,撲下身子,身到心到,用真心去發現、動真情去感受群眾的所喜所憂、所思所盼、所急所難;這就是說,新聞工作者要真正把立場轉過來,把重心移過來,增加感性認識,挖掘報道素材,找準宣傳角度,才能發現樸素平凡的生活細節,聚焦豐富多彩的生活場景,并選擇新聞題材中最具有新聞價值的內容作為報道重點,寫百姓故事,為人民放歌,使我們的報道在貼近中體現新聞性,增加可讀性,提升公信力。
二、轉作風,貼近還需貼心
黨的作風關系民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我們要求新聞工作者“轉作風”,就是引導新聞工作者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工作上依靠群眾,牢固樹立群眾觀點,自覺踐行群眾路線,把對群眾的真摯感情轉化為深入基層的熱情、服務群眾的激情。就是要求我們的新聞報道一定要轉變觀念,除舊布新,真正轉到貼近群眾這一根本點上來。
轉作風,是新聞工作者對我們黨“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科學理念的自覺呼應。黨的“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生命根基和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集中體現,也是我們黨的核心價值追求和執政理念。體現在新聞報道上,就是“讀者為本,報道為民”。要按照國家大局和中心工作的要求來取舍新聞,按照讀者易于接受的方式來采寫新聞,按照方便讀者接受的思維方式來編輯新聞,以飽含深情的新聞報道來通達社情民意,回應百姓關切。只有自覺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抓選題、做策劃、寫報道,只有在走基層中發揚求真務實的作風,真正沉到一線,才能采寫出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的精品佳作。然而長期以來,有些記者身子沉不下,心思靜不下,總想著吸引眼球,搶“短、平、快”,忽視了深入現場、細致觀察、用心思考和扎實的采訪作風,以至于“蘿卜快了不洗泥”,作品內容粗糙,輕浮淺薄。也有的對上“看天氣”,對下“耍霸氣”,辦公室里“找靈氣”,卻唯獨不到基層群眾中“接地氣”,這樣的“客里空”作品,離群眾要求也只會越來越遠。
轉作風,要求新聞工作者眼睛向下,敢于觸及、善于引導現實生活中的熱點、焦點問題。新聞工作者承擔著宣傳群眾、動員群眾、服務群眾的重要職責。多采寫現場新聞、一線新聞,多讓群眾當主角、上版面、進鏡頭,多講述基層群眾身邊的感人故事,多反映普通人物的收獲體會,多從群眾視角寫建設成就及其與千家萬戶的關系,更容易引起群眾的共鳴。辦報眼界要高,眼睛卻要往下,心思更要時時與群眾心心相印。對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焦點問題,記者一定要走到現場,親耳去聽,親眼去看,親身去體驗,以親身感受和深入調查,深度報道輿論焦點,公正傳遞真實信息,滿足公眾的知情權,營造積極向上的輿論氛圍。要全力做好、做活主流新聞,在報道主流新聞中帶出群眾喜愛的可讀性新聞,從中找到最有共性的話題,找到最能引起共鳴的角度,找到最能動情的切入口。無論在主題宣傳、典型宣傳,還是在熱點引導、輿論監督上,都要把體現黨的主張與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把堅持正確導向與通達社情民意統一起來,讓新聞回歸到“三貼近”原則,回歸到新聞的本質。唯深入,才貼近;唯貼近,才鮮活;唯鮮活,才真實;唯真實,才感人;唯感人,才深遠。
轉作風,是新聞工作者對自身光榮傳統的繼承和光大。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涌現出許多優秀的新聞工作者。他們為后人開辟了道路、積累了經驗、樹立了榜樣,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邵飄萍、范長江、穆青……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他們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寫下的不可磨滅的輝煌篇章,薪盡火傳,歷久彌新。黨的新聞事業正是在一代一代新聞工作者的身體力行中發展起來的。《人民日報》前總編輯范敬宜說:“穆青把根扎在最厚的土層里,所以他有最肥沃的養分,他的作品也能代表最大多數的人,他能用最底層的事感動最高層的人。他有我們許多記者都不曾享受到的幸福。”我們要在走基層中弘揚穆青等老一輩新聞工作者扎根基層、深入群眾的工作作風,真實記錄普通百姓生活中的喜事、愁事、難事,反映出普通百姓心里的所盼、所喜、所憂。須知,“光著腳板跑新聞”的傳統不能忘,“跌一跤也要抓把土回來”的精神不能丟。從泥土里刨出來、汗水里浸出來的新聞報道才最鮮活,才是老百姓最希望看到的文字,最希望聽到的心聲。
轉作風,轉的是心,只是貼近還不行,關鍵是要貼心。貼心貼的是群眾觀點、群眾立場。把人民群眾作為服務的主體,把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衡量工作的標尺,新聞宣傳就能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那種口頭上表示“三貼進”,行動上拉拉架勢、做做樣子,心底里卻與勞動人民格格不入的記者,不可能采寫到真正的新聞,人們也不會向他掏心窩子。
三、改文風,更得精心用心
作風決定著文風,文風體現出作風。良好的文風是新聞戰線良好作風最直觀的體現。人們從文風的狀況就可以判斷出新聞工作者的行事作風,觀察新聞工作者的履職形象。文風為什么要改?這是提高新聞宣傳科學化水平和輿論引導能力的需要,也是遵循新聞宣傳規律,力減工作味、八股味,力改說教式、灌輸式,采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從而增強新聞宣傳效果的需要。
改文風,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是重中之重的第一選擇。改文風,得到基層群眾中去求解、去改進。要牢記人民群眾是我們的根、我們的本。要時刻把群眾利益放在心上,使自己真正成為群眾信得過的貼心人、知心人。“有志出精品,請纓下基層”。清新樸實的文風的形成,來自于火熱的生活,得力于真正的深入,取決于新聞工作者是否真正做到了心有所系走基層,飽含深情寫群眾,與采訪對象面對面交流,與基層群眾心貼心互動。要十分注意用平民的視角,聯系群眾身邊實際,運用群眾的語言,報道群眾關注的話題。把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和公正、透明報道新聞事實相結合,把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同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相結合,這樣的報道,看著可信,讀著實在,針對性強,分析合理,群眾愛看,看了解渴;干部愛讀,讀了管用。
改文風,掌握和運用群眾語言是不可或缺的必修課。群眾語言最生動、最活潑、最有生活氣息,群眾思想最鮮活、最本真、最能折射變革。深入群眾,就是來到了智慧的大寶庫、語言的大課堂。我們要把學習運用群眾語言作為新聞從業的基本功,變抽象為具體,化呆板為活潑,說群眾聽得懂、聽得進的話,多說短話、新話、實話,少說大話、空話、套話,拉近新聞報道與人民群眾的距離,讓寫出來的報道群眾愿意看、看得懂,愿意聽、聽得進;讓從群眾中得來的語言讀著新、聽著沖、品著香。時下,新媒體對黨報的沖擊日趨猛烈,我們的觀念、方法、作風、文風都要適應越來越激烈的新聞競爭,不能再是“穩坐釣魚船,不改舊規章”。尤其是,如今不少黨報還是熱衷于報道一般性的工作動態,自顧自地敘說“經驗”“成就”等,報道方式和表現手法陳舊,既缺乏時效性,也鮮有可讀性,人民群眾不買賬,大大影響了傳播效果,應該引起高度注意。
改文風,特別要求遵循新聞規律,更得精心、用心。新聞工作有著自身獨具的客觀規律。胡錦濤同志對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十分重視,他在考察人民日報社時提出:“要堅持用時代要求審視新聞宣傳工作,按照新聞傳播規律辦事,創新觀念、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方法、創新手段,努力使新聞宣傳工作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不斷提高輿論引導的權威性、公信力、影響力。”新聞傳播需要的文風,首先是“以實感人”。老百姓對新聞報道的最高要求就是真實可信。他們反感假大空,反感花哩胡哨的描寫、大而無當的語言。刻意拔高甚至任意編造的“正面報道”、“先進典型”,不但不能使群眾入耳入眼、入腦入心,而且會損害新聞媒體的信譽。只有按新聞規律辦事,把黨的意志轉變為群眾的語言、新聞的語言,注意用事實講話、用典型講話、用細節說話,在形成文字時多用“眼睛采訪”得來的材料,多用從群眾中學來的語言,才能使作風、文風為之一變。改文風,精心、用心最重要。下基層時,要時時留意、處處用心,十分注意收集、活用群眾語言。《亮劍》的臺詞“只要我在,獨立團就嗷嗷叫”,多少形容詞也抵不上。要增強傳播力,就要掌握話語權;要掌握話語權,就要善于從群眾角度,講大眾語言。特別是在互聯網時代,新聞工作者更要在語言表達上多留心、勤用心,不能凈講“普通話”,而要注重“當地腔”,這樣文章才能好讀易讀、生動傳神,新聞報道才能提升引導力、親和力、感染力。
“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帶有鮮明的基礎性,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將活動順利開展下去并取得實效,靠我們破除陳舊的思維定勢,靠自身對于黨的新聞工作本質的堅守。對此,人民寄予厚望,黨的事業殷切期盼。讓我們進一步明確新聞工作的坐標,緊緊抓住“走”這個前提、“轉”這個關鍵、“改”這個目的,始終把社會責任放在首位,把深入基層、服務群眾、轉變作風、改進文風常態化、制度化,切實推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扎實深入開展下去。
(作者系安徽日報報業集團社長、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