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方黨報不僅是當地一舉一動的見證人,為地方建設留下宏觀的、主流的記錄,更是當地發展的思想者、參與者和推動者。無論何時,地方黨報都應站在新聞傳播者的角度,深入挖掘、勇于創新、構筑精品,大行“民生之道”,打造出讓百姓信任、依賴的“貼心報”。
【關鍵詞】地方黨報 時政新聞 民生新聞
地方黨報毫無疑問與地方發展存在相得益彰的關系,它不僅是當地一舉一動的見證人,為地方建設留下宏觀的、主流的記錄,更是當地發展的思想者、參與者和推動者,始終把握前進的脈搏,并及時將之反映到新聞報道中去。
“十二五”規劃,從中央到地方,無一例外地將“民生”推上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對于地方政府來說,新聞輿論宣傳做到位,則能促進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多層面素質的提升,民生發展得到保障;對于民眾來說,新聞輿論監督到位,關注的問題就獲得反映的渠道及解決的幫手。由此,地方黨報如何謀篇布局,對當地的發展具有“潤物無聲”的影響。
本文試從理念及方法上,探討地方黨報應如何做好時政新聞與民生新聞的融合。
第一、由于身份定位,地方黨報的首要責任始終是宣傳正確的輿論導向、公布重要決策方針、通報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弘揚主旋律。
在各類新型媒體快速發展的當下語境,主流新聞輿論的地位、作用顯得更加舉足輕重。圍繞地方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做好宣傳報道,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是黨報的職責所在。處在意識形態領域前沿的地方黨報,只有導向及時、正確,才能樹立公信力、號召力和感染力。
雖然如上所述,地方黨報擁有與生俱來的嚴肅形象,但其強大的生命力根本上來自其自身“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天時”即貼近中央大政方針,“地利”即貼近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人和”即貼近本地民生民情。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見,民眾才是各級執政者存在的根基,同樣也是地方黨報存在的前提及運轉的根本動力。
第二、地方黨報在履行政治責任的時候,必須充分發揮與民眾接觸多、信息及時廣泛的優勢,忠實地反映老百姓的疾苦與訴求,在政府與民眾間架起一座雙向溝通的橋梁。
地方新聞必然植根于本土文化,攜帶了本地資源的基因,這其中就包括政府推行的政策措施及其效應。為百姓發聲,將呼聲傳送到管理層,進而實施媒體輿論監督的義務和權力,為民生問題獻計獻策,提供幫助平臺,地方黨報才會贏得民心,更具說服力與影響力。
實際上,地方黨報的報道正是當地管理層行政決策的試金石——“正面新聞”可樹立施政信心、提供行動指南,而“負面新聞”則敲響警鐘,提醒三思而行。這其中,又以提出質疑、揭示短處的報道尤為寶貴,弘揚正氣、鞭撻丑惡,等于為執政者分憂。
地方黨報在運作的過程中,如何做好時政新聞與民生新聞的融合呢?現以2011年8月份第一周的《馬鞍山日報》為例,撇開該報專門的民生新聞版,專注于分析頭版。因民生專版聚焦“草根”理所當然,而以時政報道為主打的頭版如何與民生相結合,才是最值得探究的問題。
首先,在報道內容上應當平民化、大眾化,從影響市民生活的角度切入,從市民關注的角度深入,從服務市民的角度升華。報道政要活動、會議等類的新聞,盡力涉及到鮮活的人物或故事,通過現場氣氛的渲染將人帶入新聞現場,使時政報道更具親和力和貼近性。
譬如,8月1日頭版的一則報道《絲絲關愛送清涼,殷殷話語寄厚望》,實則寫馬鞍山市高層的慰問活動——看望在酷暑中奮戰一線的城市建設者。該報道將視角投向了勞動者,描寫了晚間工地仍忙碌的場面,同時介紹了工程進展情況,字里行間描繪出工人在高溫下揮汗如雨的情景。如此把工作報道、政務報道人性化處理,增強了新聞的可讀性。另外,8月4日的頭版刊登的《我市隆重表彰好婆婆好媳婦好丈夫》,則更加鮮明地將普通百姓作為新聞主體推上了顯著位置。
與此同時,在內容層面,成功的時政報道更以解決問題為目的,把新聞的重點放在解決民生問題的方法和意義上,做有觀點、有思想的新聞。以8月3日的頭版為例,頭條新聞《解難題,鼓干勁,促發展》報道的是市委書記開展服務企業活動,稿件將其為企業“解難題”的目標擺在了重點位置,著重闡述其破解企業發展難題的思想意識和政策措施。而另一篇《確保問題整改到位,全力打好“關鍵一仗”》則介紹了市委書記深入社區和集貿市場,督查積壓問題整改等與民生更加緊密相連的活動。
其次,在報道形式上,應盡量做到表述平民化,標題越吸引人越好,語言越通俗越好。有些時政報道,百姓不愛看,只因套話官話多,充斥著“指出、強調、表示”之類的政治話語,內容抽象、篇幅冗長、形式呆板,給人居高臨下的說教感。若要塑造一篇既能吸人眼球又能達到宣傳目的的報道,應以民眾的心理為出發點。
8月2日的頭版頭條《博望新區為項目建設提供“保姆式”服務》,主旨是宣傳“百名干部推進百個重點項目”活動,但在標題上抓住“保姆式服務”的新聞點,吸引讀者去探究其中詳情。8月3日的頭版上一則通訊《“愛心時間銀行”讓愛匯集傳遞》,標題令人眼睛一亮,從整個版面脫穎而出,契合普通百姓的閱讀心理。又如8月5日頭版的通訊《新跨越·新面貌·新起點——獨具時代特色的現代化大城市漸行漸近》,宣揚的是當地加速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安居性工程建設和城鄉一體化建設,但在行文上,以一對普通的村民父子入題,描繪他們的真切感受,繼而引出“城鄉面貌巨變”的主題。
在形式層面,報紙版面在設計定位上還應以人為本,貼近當地讀者的閱讀習慣、欣賞品位和風俗民情等。值得一提的是,《馬鞍山日報》的頭版,在版面上居中的新聞大圖都是以百姓或者與百姓密切相關的人或物作為主角的,而不是當地政要開會、握手的照片。縱觀該報一周的頭版,新聞大圖片分別為:8月1日的《軍民同慶“八一”節》、8月2日的《新市鎮軍民橋建成通行》、8月3日的《市民踴躍參與健身運動》、8月4日的《清華博士團來當涂實踐服務》、8月5日的《老工程師退二線進一線創業有成》……“窺一斑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