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一種新的電視欄目類型和公眾維權方式,維權性電視欄目發展迅速、影響廣泛。其社會價值總體上是正面的,但節目本身和報道方式在學理上卻缺乏依據。本文從維權性電視欄目興起原因的分析入手,探討其“得”與“失”,對其在自身定位、職責功能上產生的新情況進行解讀,并試析其對公眾產生的影響,提出對維權性電視欄目發展對策的建議。
【關鍵詞】維權 電視欄目 媒體定位
維權性電視欄目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新型服務類節目,主要以媒體幫助權益受到侵害的民眾“討回公道”為報道內容。從央視到各省市電視頻道,一些集“維權幫忙”于一體的電視欄目陸續創立,并日益朝著具體化、專業化方向發展,收視率也屢創高峰,如江蘇城市頻道的《石頭會說話》等,受到大眾廣泛關注。
一、維權性電視欄目興起的原因
1、電視媒體自身改革的結果
20世紀90年代以來,電視媒體遇到的競爭日趨激烈,電視頻道紛紛上星,都市報獲得長足發展,互聯網更是從根本上動搖了電視的霸主地位。改革中,以“受眾需求”為坐標,做深做細節目成為電視人關注的焦點。①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大眾視野的開闊,老百姓維權意識也日益增強,但目前來看維權行為成本過高。正在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中尋找突破口的電視人敏銳地發現了這一點。
2、民生新聞發展的影響
2002年1月,第一個打出“民生新聞”招牌的《南京零距離》開播。近十年來,電視民生新聞以平民視角、民本取向和故事化的報道方式屢創地方電視頻道收視奇跡,被譽為中國電視傳播的第三次革命。但由于內容同質化、層次淺、報道瑣碎化、娛樂化等原因,民生新聞發展遇到瓶頸,尋求突圍迫在眉睫。面對幾近飽和的市場,進一步的發展在于開發關聯內容。于是“幫忙”——發揮媒體的影響力優勢給民眾幫忙,成為民生新聞的更新換代產品。②
3、媒體自身定位寬泛化
所謂媒體定位,就是媒體“做什么、不做什么”的問題。記者、編輯的工作是把與受眾利益和興趣相關的事實信息及時、準確地傳遞給受眾。對事實信息的大規模公開造成傳播的廣泛性和民主性,在揭露和提示中,形成壓力和影響力。維權性電視欄目以自身幫助民眾維護權益的事件作為報道內容,在傳播信息、輿論監督等定位的基礎上,利用媒體的影響力使其功能向“幫忙服務”擴展,自身定位更加寬泛。
二、解讀維權性電視欄目的得與失
1、“得”于實踐
(1)進一步深化了電視媒體的服務功能。我國電視媒體是黨、政府和人民的喉舌,電視媒體的主要功能是信息傳播和輿論宣傳。此外電視事業屬于第三產業,第三產業的基本性質正是服務性。電視媒體要在激烈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加強自身的服務性。
以往服務性節目主要向受眾提供有助于解決問題的信息。維權性電視欄目開創了由媒體直接出面幫助民眾維護權益的方式,實現了從建言獻策向“伸手幫忙”的轉變,拓展了電視媒體服務功能的外延,標志著電視媒體服務功能的進一步深化。
(2)媒體“使用權”產生下移,引發“媒介素養”教育的新發展。“媒介素養”教育,就是指導受眾正確理解、建設性享用大眾傳媒資源的教育。傳統傳播機制中,公眾處于被啟蒙者的位置,在社會事務中參與意識不強。民生新聞的出現,給了民眾發表自我言論的機會,實現了政府、媒體議程設置向公眾議程設置的轉換。③維權性電視欄目在此基礎上讓媒介的“使用權”產生下移,民眾可以把媒體作為幫忙的工具來維護自己的權益。由于媒體影響力的“結盟”,個體在與商家甚至政府部門的對話中實力大增。受眾對大眾傳媒資源的利用產生跨越式發展,“媒介素養”教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3)強調解決問題,用維權過程突破報道的淺層性。維權性電視欄目跳出民生新聞信息量的比拼,把記者幫忙維權的過程搬到熒屏上,強調徹底解決問題。吸引受眾興趣、引起認知需求的同時,突破了新聞的淺層性,在競爭激烈的電視熒屏上同樣占得一席之地。
報道的深度體現在對事件背后本質的揭示和信息之間相關性的分析,用熒屏呈現維權的整個過程,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事件背后所反映的深層次問題。再加上欄目本身的時效性,使得這樣的報道既吸引眼球又印入腦海,其新聞價值遠遠超過普通的民生報道。
2、“失”之學理
(1)媒體本位產生偏移與監督越位。新聞工作者的首要任務是傳播新聞信息,其次是聯系相關部門,使之與民眾進行有效溝通,擴大事件正面效果,抨擊丑惡現象,實現輿論監督。媒體是負責報道的新聞單位,反映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記者本身也沒有維權的職業要求。維權性電視欄目中,媒體作為推動過程發展的工具存在,超越了本該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從輿論的“監督者”變成了為百姓解決問題的“執法者”,造成新聞實踐上的監督越位。
報道中,維權事件經常在記者的協調下得到解決。但要認識到,媒體解決的僅為個案,如果按照正常途徑反映到相關部門,引起對此類現象的調查和規范,這樣才有利于問題的徹底解決。
(2)使“輿論霸權”平民化,造成公眾媒體認知偏差。輿論作為公開的社會評價,其本質特征是“民意表達和民眾力量的顯示”。維權性電視欄目實現了媒體“使用權”下移,公眾甚至可以利用媒體來為自己“討回公道”。囿于對法律素養和對事件情況的知曉程度,媒體工作者不能確保每次都做出正確處理。④而當媒體的影響力優勢可以為個人所使用時,個人訴求的成功率就會大大增加,造成“輿論霸權”的平民化,與輿論的“民眾性”相背離。
媒體維權成功的案例在維權性電視欄目中不斷向受眾展示,導致受眾的媒體認知偏差,把權利和威望歸之于媒體本身,產生媒體可以是執法者,他們手中握有特殊權利的錯覺,認為找媒體更能解決問題。
(3)介入式報道影響媒體公信力。介入式報道作為新聞業務領域的創新和突破,是在市場競爭壓力的影響下產生的,但目前在學理上缺乏依據。維權性電視欄目以介入式報道為主要方式,記者主導整個維權過程。這樣的報道行為往往帶有比較明顯的功利色彩,并在一定程度上駕馭和干預新聞事實,會使觀眾尤其是了解內情的人對新聞真實性、客觀性、公正性產生懷疑,影響媒體的公信力。有時由于記者知識水平和經驗能力有限,導致介入的效率和質量低下,沒幫上忙反而添了亂。⑤
例如常見的“定金”之爭,根據法律規定,定金是不能要回的,但維權性電視欄目中,投訴人經常在維權記者的“協調”下,最終取回定金。這是不符合法律精神的,長遠看對媒體公信力有害無益。
三、對維權性電視欄目的建議
1、開拓以媒體促進社會文明的新方式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喻國明在評析民生新聞時說:“民生新聞未來發展更大程度上是要激發社會成員自己建立一個文明規則。媒介在這個過程當中,所謂的幫忙也從幫一些具體的事情過渡到從平臺構建的角度幫民眾解決其民生問題和利益取舍問題。”
這也為維權性電視欄目的價值定位提供了一個長遠的思路和方向。在幫助公眾維護權益、報道維權過程的同時,更應重視培養公眾正確的權益觀念,增強自我維權能力,謀求權益上的和諧穩定,并注意對事件類型和處理方法的總結和普及。這對社會文明規則的建立,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2、盡快成熟穩定,接受社會監督
作為新興的電視欄目類型,維權性電視欄目應盡快成熟穩定。從業人員需加強新聞理論學習和職業道德培養,明確新聞媒體的職責。維權記者要熟悉法規政策,在欄目中展示正確處理糾紛的方法,引導觀眾理性維權的思維。同時,維權欄目本身也應當接受社會的監督,確保維權活動的合理性、合法性。這也是當今社會比較缺乏的一個方面,很多人面對媒體只求息事寧人,對于媒體侵犯自身權益一味妥協退讓。
3、以精選的內容引領受眾思維
在內容的選擇上,維權性電視欄目應當注意兩個方面。一是反映公共利益,媒體要明確自己的權利和職責所在,多選擇具有公共性,符合公共利益,充分反映民情、民意、民生的維權事件,不必糾纏于個人消費等領域的個別案例。二是將鏡頭對準普通百姓,媒體應反映身邊常見問題、熱點問題,營造良好的收視環境,這樣更有利于對本土文化的認同,使地域范圍內文明規則的建立更具可能性。⑥
4、用過程體現深度,靈活運用報道方式
在同質化競爭日益嚴重的電視市場,自身獨特的風格成為競爭力的主要表現形式。維權性電視欄目不圖量多,而以幫助解決糾紛為特色,用記者維權的整個過程體現深度。這樣的風格和方式得到了市場和觀眾的認可,培養了受眾習慣,應該堅持下去。
有的維權性電視欄目靈活采用追蹤報道、系列報道、組合報道等方式,進行多視角透視,揭示背后的深層原因;以主持人引導、專家解讀等方法讓觀眾透過現象看本質,增強欄目的吸引力、影響力和競爭力。具體應根據自己實際情況來定,避免模仿跟風。
維權性電視欄目是我國社會經濟和電視事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新聞實踐中,它的社會價值總體上是正面的,但節目本身和報道方式在學理上卻缺乏依據。關注百姓權益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維權性電視欄目將通過不斷“糾誤”和深化,完成媒體對自身社會功能的再發現,實現在新時代浪潮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