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視鏡頭將生動的、具體的、典型的畫面形象展現給觀眾,使觀眾從中獲得新聞信息、科學文化知識和“美”的享受。本文結合筆者從事電視新聞報道的工作實際,就如何利用電視鏡頭宣揚傳承古城的燦爛歷史談一些體會。
【關鍵詞】電視鏡頭 宣揚傳承 歷史文化
永泰建縣于唐永泰二年(公元766年),以年號永泰為縣名。建縣1200多年來,勤勞淳樸的永泰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歷史文化,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名人志士。如何通過電視鏡頭再現千年古縣的燦爛歷史,讓全縣廣大人民群眾更深刻了解和認識家鄉過去的輝煌,激發他們愛鄉愛國的熱情,這是擺在我們電視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再現歷史文化的必要性
1、千年古縣的燦爛歷史
千年歷史的風風雨雨,造就了永泰人尚文崇武的鄉風。宋乾道年間,七年三狀元蕭國梁、鄭僑、黃定,名魁天下。黃龜年四疏彈劾秦檜,氣壯山河。張肩孟五子登科,三代人十八條官帶,煊赫一時。著名愛國詞人張元干,為宋代最有代表性的詞作家之一。明清代有賢人出,王稱曾譽為閩中十才子之一,是編修《永樂大典》的副總裁官。黃文煥著述不下數十卷。黃任詩司工巧,名噪江南,被乾隆皇帝贊為“福建之寶”。近代民主主義革命者、曾任孫中山先生秘書的黃展云,原中共福建省委舊址——葛嶺鎮官烈村,現代林業專家俞新妥等名人名址彪炳史冊。
永泰武術文化博大精深,歷史上曾出過四個武狀元,是南拳的故鄉,還是虎尊拳等15個拳種的發源地。
永泰縣是著名的“李果之鄉”、“建筑之鄉”、“全國武術之鄉”、“中國溫泉之鄉”、“中國優秀旅游縣”、“全國生態示范縣”、“福建十大空中最美家園”之一、“福建省最佳旅游目的地”,嵩口鎮還榮獲“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稱號。全縣境內有文物古跡、游覽勝地116處。近年開發的青云山和天門山景區被評為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
2、歷史需要傳承和發展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點、社會環境、風土人情;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道德標準、理想追求;一個時代需要一個時代的特定文化去感召、引領和帶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為此,我們必須傳承歷史,然后,順應時代發展的需求,融合健康向上、激昂奮進的新思想、新思維,這是時代的需要,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3、電視工作者的責任所在
基層電視臺是最貼近老百姓的媒體,它能在第一時間感知民生疾苦,傾聽老百姓的心聲。永泰廣播電視臺是目前永泰唯一的新聞宣傳媒體,因此,在宣傳千年古縣的燦爛歷史中,電視工作者肩上的擔子顯得尤為沉重。當我們將電視傳媒上升到文化層面的時候,電視傳媒就不僅僅是一種傳媒工具,它還有其更為重要的職能,即文化傳承。
二、電視宣傳的優勢和局限性
1、優勢
悠久的傳統歷史文化,需要借助現代傳媒來表現和傳播。目前該縣有線電視已實現全面覆蓋,用戶達五萬多戶。電視傳播是視聽雙通道的信息傳播,因此信息含量比較豐富。與報紙、廣播等媒介相比,電視媒介在宣傳報道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現場采訪形象生動、真實可信,畫面的視覺沖擊力是單純的文字報道所不能比的,充分利用多種電視元素進行敘述和表現,宣傳報道會更加生動。電視宣傳在畫面上精心選擇和編輯,講究視覺效果,解說詞、同期聲與畫面的密切配合,成為完整的信息整體,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2、局限性
紀錄片的文化記憶功能在互文性意義上得到蒙太奇建構,因此,紀錄片只能重構歷史真實,而無法復制歷史真實。無法跨越時空真實再現歷史原貌,受時間和篇幅限制。電視媒體的宣傳報道不能像文字報道那樣留給受眾更多的想象空間。
三、揚長避短探索前行
永泰廣播電視臺在宣傳千年古縣的燦爛歷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其中筆者負責或參與了部分選題的采訪報道,下面是采訪報道的一些具體內容和做法。
1、實現紀錄片創作的社會價值,必然離不開對人物和事件的關注
南宋乾道年間七年三科狀元是永泰人民最感驕傲和自豪的事情,為此,我臺對這一歷史也做了濃墨重彩的宣傳。鑒于狀元文化涉及的面比較廣、內容比較豐富,因此我們開設了《狀元及第》小欄目,進行系列報道,每組二到三分鐘,在收視率最高的《永泰新聞》中播出。在采訪報道中,從拍攝眾人所熟悉的聯奎公園內的聯奎塔和狀元祠里的狀元塑像開始,給人一種三狀元就在身邊的感覺,由此引出永泰三個文狀元和四個武狀元文化。接著拍攝這些狀元們的代表性事跡掛圖和雕刻等,細細講述他們的故事和傳說,拍攝他們的出生地、相關物品和墓葬等古跡,就狀元相關典故和事跡采訪縣內權威人物和狀元故里老者。永泰虎尊拳目前已流傳至加拿大和日本等海外多個國家,所以在采訪中,用鏡頭再現了日本和加拿大等國武術愛好者到該縣交流的場景。在采訪報道這些事例中適當穿插歷史上武狀元的故事,激發群眾對武術的興趣和愛好,樹立起永泰是全國武術之鄉的自豪感。
2、紀錄片的文化價值表現在立足于民族歷史與民族文化的全局,一種大文化視野
紀錄片的本質是真實紀錄和見證現實和歷史,具有巨大的歷史文獻價值,與此同時,它也就承擔著不同文化之間的傳播功能。永泰縣的張圣君信仰文化傳播廣泛,不僅在本縣廣泛傳播,而且在東南亞和臺灣一帶信眾眾多。近十多年來,每年臺灣都有數批信眾組團前來這兩地尋祖進香。張圣君信仰文化已成為連接海峽兩岸同胞骨肉親情的紐帶。因此我臺又不失時機地把宣傳張圣君文化擺上重要的議程。在臺灣進香團前來進香的時候,筆者就跟隨他們用鏡頭記錄下臺灣信眾尋祖進香的熱鬧場面,然后結合方壺巖、方廣巖、圣君坪、千頂峰、雙獅峰、天池等張圣君活動過的遺跡進行宣傳。該縣廣泛流傳著張圣君仙桃坪鐘離子賜桃成仙、兩師兄方壺巖助圣君除五通鬼、方廣巖斗法“長眉大佛”遇白衣女(觀世音)洗黑炭點化醒悟、用“文法”挑走貪心財主兩倉谷子、赤水斬蛇等傳說故事。用鏡頭逐一拍攝下這些遺跡,然后配以動畫、有關資料或老人講述等形式,把這些故事再現于熒屏,讓張圣君信仰文化發揚光大。紀錄片故事化的最高境界,應當是不露聲色地融文化性與知識性在好看的故事里。在故事背后隱藏某種理念或文化是紀錄片對文化進行電視深度解析的一個巧妙手法。
3、一部片子,如果僅僅停留在對拍攝主體的展示上,而沒有將其置于整個時代的大背景下來進行剖析和闡述,那么它的現實意義將會大打折扣,難免會有自娛自樂之嫌
永泰縣的嵩口鎮于2009年榮獲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榮譽稱號。在該鎮申報省級和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期間,我臺配合有關部門進行了大張旗鼓的宣傳。嵩口鎮屬千年古鎮,地處永泰、仙游、尤溪、德化、閩清五縣交界處,涉及福州、莆田、泉州、三明四市,在古時是閩中水陸交通中心,成為人流、物流、貨流的集散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至今依然留存下120多座明清古民居和古寨堡。在宣傳報道該鎮時,筆者選擇人們熟悉的嵩口古碼頭作為開頭,讓主持人站在古碼頭的沙灘上,把觀眾帶入這座千年古鎮,然后用電視鏡頭多角度多方位地展示其環境空間、擴大視野,展現廣闊的景象,確保內容真實和豐富。
紀錄片大眾化的另一個手法就是真實再現,以這種方式帶領受眾從發現的角度去看歷史,這也是紀錄片的價值體現。
第一,再現嵩口全景。在展現嵩口地理位置時,拍攝了古碼頭目前留下的石碑和石刻上的文字、斑駁數百年的臺階、通往古碼頭的鵝卵石舊街道、古碼頭旁的媽祖廟和目前依然留存的碼頭建筑等,述說當時碼頭的繁華景象。同時介紹了“嵩口司鐵印直行”的傳說,并用幾次戰爭事例講述嵩口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較好地顯示出嵩口重要的地理位置,反映出舊時嵩口作為客流、貨流、物流集散地的輝煌。
第二,選擇最具代表性的至今依然保留相對完整的古民居,用鏡頭淋漓盡致地展示被歷史的灰塵覆蓋下的門樓、挑檐、雕刻精美的窗欞、屏風、柱礎和金碧輝煌的雕梁畫棟,講述這些古民居的風格、特色、設計、布局和防匪、防盜、防火、排水設施以及古民居主人的故事。
第三,鏡頭轉到嵩口鎮月洲村,講述張圣君和南宋愛國詞人張元干。在介紹張圣君時特別介紹了月洲村的寧遠莊,用鏡頭展示莊內獨特的四梁扛井建筑結構、楹聯和正門小廳及正廳兩邊墻上目前依稀可辨字跡斑駁的古時各級“捷報”。
張元干詞風豪放、慷慨激昂,毛澤東和周恩來曾對張元干的為人和詞作贊譽有加,所以在拍攝張元干故居時,有意用鏡頭再現張元干的詞作,重點介紹張元干事跡,介紹清乾隆年間御編的《四庫全書》中張元干的《蘆川歸來集》十卷。
此外還拍攝了月洲的張氏祠堂,介紹月洲張氏始祖唐末梁國公張睦和月洲村宋、元、明、清張氏共走出的48位進士以及宋皇佑五年之后月洲演繹出的張肩孟父子六人六進士、五子同朝、祖孫三代18條官帶的科舉輝煌。
第四,拍攝嵩口鎮已被列入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紙獅、橡板龍、虎尊拳、安海拳和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婚嫁、喬遷、生誕、喪葬、節令以及嵩口著名的小吃蛋燕、美人糕、九重果、滿洲糕、綠豆糕等,細述嵩口人在長期的生活中,形成的特有的民俗風情和飲食文化。同時,選擇比較有代表性的古寨堡、古墓葬、古井、魚缸、進士匾、石槽等,綜合介紹嵩口鎮的其他文物古跡。
電視紀錄片的生命力是由其文化價值所決定。它不僅體現在對歷史文化與現實文化的傳播,而更為重要的是體現對一種意義文化的傳播。千年古文化的宣傳展示,引起了廣大群眾的極大興趣,許多當地群眾看了電視節目后驚呼:我們家鄉的歷史原來如此燦爛輝煌,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知其妙。筆者認為,我們應該把先人留下的寶貴財富展示出來、傳承下去,這樣才無愧于電視工作者的稱號。
(作者:永泰縣廣播電視臺記者)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