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維新派的辦報歷程中,唐才常主編《湘學報》、創辦《湘報》,其思想較為激進。1900年他直接領導的自立軍起義,更是把其一生的政治運動推向了高潮,他也因此被冠以從維新派向革命派轉變的過渡人物,其思想和身份成為爭議的焦點。本文透過那個不幸、動蕩和英雄輩出的年代,回顧唐才常的辦報思想、自立軍起義事件,力圖澄清歷史留在這位英雄身上的謎團。
【關鍵詞】唐才常 革命派 維新領袖
1840年的戰火打開了中國的大門,炮聲驚醒了沉睡中的國人,他們開始探索救國圖存的道路。繼林則徐開眼看世界之后,洋務運動以破產結束,歷史的發展似乎是以宿命的方式呼喚著維新變法的到來——時代的使命把維新派們召喚到了一起,讓他們為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而奮斗、而堅守。對于維新報人,報紙是他們實現自己政治理想的工具,是他們宣傳維新變法思想的輿論陣地。對于唐才常,他的一生也由辦報而拉開了序幕,由領導自立軍起義失敗被害而達到頂峰。
一、唐才常的生平
唐才常(1867-1900),字線垂,后字佛塵,與譚嗣同并稱“瀏陽二杰”,湖南瀏陽人。
唐才常生于一個士大夫家庭。1886年,19歲的唐以第一名入學為秀才。按照他自己的描述,二十歲前的生活,只是“低首摧眉,鉆研故紙,膜目枯索,抗為孤詣秘理,沾沾自足,絕不知人世間復有天日,復有垢恥之事。”到了1894年,唐才常才由士大夫的小日子向救國圖強的生活轉變。伴隨著甲午中日戰爭拉開帷幕,驚醒了原來許多在沉睡的愛國志士,包括唐才常,迫使他改變了先前的生活軌跡。
1894年,唐考入兩湖書院肄業,和譚嗣同常有來往。譚嗣同有著強烈的愛國情懷,曾寫下過:“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向蒼冥一哭休。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的詩句。唐才常同樣也有:“會東事起,水陸諸軍,潰敗不可收拾,警報日夕數至。朝野上下,震悼失圖。于是鄉曲之儒,談虎色變,亦稍稍生熱力,萌動機矣”的感慨。
這個時候,康有為等發動了維新變法運動,唐才常將維新變法當成救中國的希望,他對康有為歷次上書能言人所不能言,盛是稱贊。
1897年,唐才常與譚嗣同在瀏陽興辦算學館,提倡新學,在長沙辦時務學堂,編輯《湘學報》。次年為宣傳維新變法又創辦《湘報》,這兩份報紙在戊戌維新期間,是湖南的重要報刊,在全國都頗有影響,其主編和撰稿人就是唐才常。
二、唐才常的辦報思想和維新思想
首先,他充分認識到報刊的重要作用。他認為報紙可開民智,伸民權,可以起宣傳鼓動作用,可以去塞求通、通上下中外之情。其次,在辦報的實踐中,提出了一系列辦報主張。主張辦報務必求“新”,使之成為助新工具;主張報紙應作“民口”、“民吏”;倡導報刊文風、文體改革。
唐才常主編《湘學報》、《湘報》期間,發表文章近40余篇,以宣傳維新變法,而且逐步擁有了自己維新變法的思想體系。
在政治方面,他抨擊中國的封建專制統治,反對君主獨裁,呼吁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提倡民主民權之說,提倡“公權于民”。在經濟方面,他提出較為完整的一系列改革方法,并成為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初期的代言人。主張在政治上突破封建桎梏,民族資本主義才能順利發展,以及富民、通商、農工商并重。在文化上,抨擊了封建文化、綱常倫理。同時主張廢科舉,別研新學,培育維新變法人才。外交方面,他反對盲目的自傲和自卑自賤,主張不卑不亢、平等的外交政策。軍事方面,他主張政府講求武備,以衛國防,護商民。
在維新派的辦報歷程中,唐才常的辦報思想雖較為激進,但總是在維新派思想大的框架內。而他最能引起爭議的地方,是1900年維新運動失敗后他直接領導的自立軍起義。這次武裝起義把唐一生的政治運動推向了高潮,他也因此被冠以從維新派向革命派轉變的過渡人物。
三、唐才常領導的自立軍起義
譚嗣同得到光緒帝重用時,同林旭、楊銳、劉光第一同參與新政。譚嗣同力推唐才常于光緒帝,邀他到北京參與機要。正當他興致勃勃地準備前往時,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發動的反動政變,光緒皇帝被幽禁,譚嗣同遭殺害,變法只能宣告失敗。這對唐的打擊不言而喻。因此在《戊戌八月感事》詩中,他悲憤地痛斥到:“滿朝舊黨仇新黨,幾輩清流付濁流。千古非常事變起,拔刀誓斬佞臣頭。”其矛頭所指,意在“舊黨”、“佞臣”,這并不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宣言書,仍是“清君側”一類的勤王呼號。
隨后,唐奔走于上海、香港、新加坡、日本各處,并在日本與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等人接觸。1989年,與興中會畢永年合作,準備聯絡長江沿岸會黨起事。同年冬回國。1900年在上海組織正氣會,后改名為自立會,聯絡長江中下游會黨,入會者達10余萬人,自任總司令,設總機關于漢口。7月,又邀結社會名流和會黨首領在上海張園召開國會(又名中國議會),容閎和嚴復為正副會長,唐才常任總干事,宣布“保全中國自立之權,創造新自立國”,擁護光緒帝當政。會后赴漢口,組織自立軍,任諸軍督辦,擬于8月9日起義。因待康有為匯款接濟,起義延期。8月21日晚被張之洞逮捕,次日被害。
這次沒有成功的起義,致使唐才常被害。也正是這次起義,讓唐才常成了歷史進程中不可忽視的一份子。一個維新派領袖,一貫主張自上而下的改良,到最后卻要領導武裝起義,給他的思想和身份增添了不少迷團。
四、自立會宗旨的爭論
由唐才常起草的《正氣會會章》“宗旨”部分的第一條說:“本會以正氣命名,原因中土人心渙散,正氣不萃,外邪因之而入,故特創此會,務合海內仁人志士,共講愛國忠君之實,以濟時艱”,其《序》又曰:“四郊多壘,卿士之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以抨擊那些對危局熟視無睹之人,是“低首腥膻氣,自甘奴隸,至于此極!將非將表王氣,終于三百年乎”,又說“失日月所照,莫不尊親,君臣之義,如何能廢?”上海國會宣布的三條宗旨是:(一)“保全中國自立之權,創造新自立國”;(二)“決定不認滿清政府有統治清國之權”;(三)“請光緒皇帝復辟”。
有人指出,《正氣會會章》是矛盾的,其中有“非我種類,其心必異”,又強調“失日月所照,莫不尊親,君臣之義,如何能廢?”;上海國會宣布的三條宗旨其一二和三也是矛盾的,既要創造自立國、不承認滿清政府有統治清國之權,又怎能再請光緒帝復辟!于此得出唐才常的思想是矛盾的。而這種明顯地表現出來的字面上的矛盾,因為他有難言之隱:雖已有傾向革命的趨勢,但保皇派勢力仍然強大,影響并沒有消除,勤王又成了風行一時的口號,再加上為得到康有為的的海外匯款和一時難以割斷和康、梁等人的情愫,所以用“勤王”口號相號召。
這是對自立會宗旨長期的一種誤讀。即使唐才常在時代大動蕩時期的思想是矛盾的,在自立會宗旨這么重要的文章中,他不會犯前后矛盾的低級錯誤。
經過考證,“非我種類,其心必異”與“失日月所照,莫不尊親,君臣之義,如何能廢?”這句不矛盾。非我種類,這里絕非指滿清統治者,而是指西方列強。“種類”不同于“族類”,“種類”是一個地緣和遺傳概念,“族類”是文化概念。所以,西方人和中國人不同種也不同族,而滿清統治者與唐才常們只是同種不同族。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康有為在成立保皇會談到其目的時候說:“專以救皇上,以變化救中國、救黃種為主。”
而對于上海國會宣布的三條宗旨,也是不矛盾的。唐才常在《湘學報》和《湘報》以及后來的實踐活動中,始終呼吁資產階級民主政治,他心目中的理想政體也是君主立憲制。所以“請光緒皇帝復辟”,也僅僅是想再借光緒帝的勢力,來達到維新派一貫堅持的自上而下的改良。
五、倒下去的英雄——維新派領袖唐才常
《湘學報》、《湘報》是維新派在湖南的輿論陣地,唐才常在其上宣傳的是維新派的變法思想而不是革命派的思想;自立軍起義是資產階級維新派在實現其政治理想道路上的一次嘗試,里面確實有接近近代革命的成分,但隨著唐才常的被害、康梁的沒有堅持,留下來的,只有遺憾和迷離。
縱觀維新派們的活動,在這個團體里面,有些人的思想始終如一、有些表現出了多變性、有些后期趨于保守、有些表現出了革命的成分。是大時代的動蕩讓他們的思想在維新變法的大旗下表現出了多變性、多樣性。堅守是一種美德,順勢而行是一種智慧——他們都是英雄。
如果要把英雄人物比喻成點點星火——若是沒有這星火,人民群眾這堆燃起來能照亮黑暗的偉大力量也終是一堆柴草而已。近代中國的不幸和動蕩,呼喚了英雄這個群體的出現。而在維新派這個龐大的群體之中,文才武略兼備,把手中的筆桿子最終換成了槍桿子的人——唯有唐才常。
參考文獻
①何敏,《改良與革命之間:唐才常的自立與反清思想》[J].《江西社會科學》,2003(3)
②彭平一、龍海燕,《1895-1900:唐才常的思想之路》[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04(6)
③孫桃麗,《近二十年唐才常及自立軍起義研究述評》[J].《伊利教育學院學報》,2006(1)
④孫桃麗,《論唐才常的維新思想》[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2005(6)
⑤盧剛,《唐才常與〈湘學報〉、〈湘報〉》[J].《船山學刊》,2003(2)
⑥李銳、左冠萍,《淺談唐才常君主立憲思想的獨特性——從〈正氣會序〉談開》[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3)
(作者:均為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0級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