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比較分析了《環球時報》與《紐約時報》對于日本大地震這一災難性事件的報道,從報道結構、消息來源、報道內容、報道視角、報道技巧五個方面,對兩家報紙報道的差異進行比較與分析。
【關鍵詞】日本大地震 新聞報道 《環球時報》
《紐約時報》
一、研究背景
2011年3月11日,日本當地時間14時46分,日本發生里氏9.0級地震并引發海嘯,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地震還造成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核泄漏事故,引起全世界的關注。據統計,自有記錄以來,日本此次9.0級地震是繼1960年智利9.5級地震和1964年阿拉斯加9.2級地震后世界第三高強度地震。面對此次重大災難性事件,中美主流報紙《環球時報》和《紐約時報》均在第一時間展開報道。
二、研究對象
本文以2011年3月12日《環球時報》中文版和《紐約時報》本地版關于日本大地震的報道作為研究對象。
《環球時報》是由人民日報社主辦的,面向全世界發行的國際新聞報紙。在內容方面,對日本、美國及臺灣的新聞較為關注,在解讀中國外交政策領域具有一定權威性,是被海外媒體轉載最多的中國媒體之一,所刊文章經常被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編發通稿。
《紐約時報》是由紐約時報股份集團公司出版,也是面向全世界發行,影響力很大的報紙。其以國際新聞報道著稱,是美國高級報紙、嚴肅刊物的代表,擁有良好的公信力和權威性。《紐約時報》在事件報道中,往往被世界上其它報紙和新聞社直接作為新聞來源。
選擇《環球時報》和《紐約時報》在日本大地震發生后的第二天的相關報道,考察其在災難新聞事件發生后的第一時間報道的內容,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三、研究主要內容
1、報道結構
《環球時報》和《紐約時報》在日本大地震發生第一時間展開報道,版面位置均選擇頭版頭條,并運用較長篇幅進行描述,凸顯重大災難性事件的新聞價值。大眾傳媒專家約翰·馬丁博士認為:報紙之所以對負面新聞感興趣是因為這種新聞有一種缺憾,而有缺憾的東西才更有吸引力。新聞學教授比爾·伯尼博士認為,對新聞媒體來說,最有市場價值的是交通失事、水災、火災、地震、謀殺、戰爭、行業糾紛以及死亡和傷害。具有負面因素的新聞題材對記者來說更加重要。①所以,災難事件新聞往往是頭條新聞的首選,對于中西媒體皆如是。
在新聞標題寫作方面,《環球時報》的標題《震級創下日本歷史記錄 多國愿意緊急伸出援手 日本大地震強烈驚世界》采用的是復合式標題——引題+主題的格式。《紐約時報》的標題《Powerful Quake Tsunami Devastate Northern Japan》采用單式標題,在布局上均采用通欄布局。導語寫作方面,《環球時報》的報道采用多要點導語,列舉要點,內容涉及震級、災情、死亡人數、股市情況、各國政府反映、中國網友態度等,內容多而全面。《紐約時報》則采用單要點切入,報道災情,重點突出。
2、消息來源
根據對《環球時報》和《紐約時報》3月12日關于此次日本大地震報道的閱讀和分析,筆者發現,《環球時報》的消息來源有:援引其他媒體如NHK電視臺、日本電視臺、《華爾街日報》、俄塔社,此為其主要消息來源。此外,還有來自日本官方發布的信息、中國地震專家的采訪、民間(網友)的聲音、駐外記者的采訪報道等。
3、報道內容
有學者認為,災難性事件發生后,從媒體的角度來看,有三個可供報道的側面,即災難性事件本身、災難性事件的受害者、災難性事件引發的政府或社會行為。②在實際的新聞報道中,大多是不會單一的選擇某一個側面進行報道。《環球時報》關于此次日本大地震的主要報道內容包括:關于災情的情況介紹,如地震現場的破壞性描述,基礎設施的損害情況等;國際反應,涉及各國的援助情況;國際影響,日本大地震對于世界地理、經濟的影響;中國專家的意見,中國網友對于日本地震災區的祈禱祝福,以及介紹地震對于中國的影響。
《紐約時報》的報道內容涉及具體的救援情況,如對學校和醫院的搶救;地震對于日本核電站的損害情況;從個人角度報道日本民眾具體的受災感受,地震發生時各地方的現場描述;地震對于美國夏威夷、太平洋沿岸的影響;權威機構和相關國際組織關于地震的解讀。
《環球時報》和《紐約時報》在報道內容選擇上均采用了多角度綜合報道的形式對災難事件進行了全方位、立體化的呈現,但是在呈現的具體側重點上不盡相同。
4、報道視角
在報道視角選取上,《環球時報》采用了俯視、多層次、單一的視角相結合進行報道。具體表現為:(1)公眾代言人的敘事角度介紹災情和各方反應,是其主體報道視角。(2)采用第三人稱視角敘述,如專家對震情的解讀及其對中國的影響等。(3)以第一人稱視角敘述震發時的現場畫面與人物感受。此角度在報道中僅有一處,即報紙駐外記者在自己東京家中的地震感受報道。
《紐約時報》采用平視、多層次、多視角相結合的報道視角。具體表現為:(1)出現大量以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視角進行的敘述,通過事件中人物的直接描述,復原現場。官方反應和權威機構的解讀亦大都直接引用相關人物的陳述。(2)采用公眾代言人的敘述視角,僅用于對整體情況的概述或對事件影響的預測。
5、報道技巧
在報道技巧的選擇上,《環球時報》采用了宏大敘事的敘事策略,較少運用情節和細節化的描寫;以靜態的描述為主,通過數據、權威機構信息呈現以體現新聞報道的真實、客觀與權威性。另一方面,報道內容以小標題形式凸顯主體內容,呈現媒體新聞價值立場。《環球時報》因缺乏直接采訪報道,通過大量援引世界各國媒體報道,彌補其一手消息的缺失。
《紐約時報》采取宏觀與微觀敘事相結合的敘事方式,事件人物采訪穿插于事件概況中,情節和細節化描寫突出,如《紐約時報》的報道中穿插描寫一位70歲老人尋親的情節;報道內容以動態報道為主,語言描述極具畫面感,《紐約時報》通過對事件的災難性和受害者的悲劇細節的放大,使報道更具沖擊力和感染力,增強可讀性。報道內容圍繞災情報道,進行大量災難現場的報道,畫面感強烈。此外《紐約時報》突出個人敘事,報道將焦點對準災難中的個體形象,渲染個體在災難面前所受的苦難(報道中多處出現有關日本民眾個人經歷的描述),以第一、第三人敘述視角呈現客觀、真實。
四、研究結論
從對《環球時報》和《紐約時報》第一時間報道日本大地震的報道內容的對比分析中可以看出,在災難新聞的報道中,中國報道者是在集體主義文化思維的導向下關注于整體,西方報道者受個體主義文化方式的影響首先關注的是個體。因而,中國的報道者在報道中把眼光聚焦在災難對于大局的影響以及各方力量在災難中的行為與精神表現;西方報道者把重點放在“災難對人的摧殘,強烈而直接地表現出人的痛苦、悲慘境地以及被毀壞的命運。”③具體表現到《環球時報》和《紐約時報》兩者新聞報道的內容上結論如下:
1、集體主義文化思維導向下的《環球時報》偏重于表現整體性的報道。中國新聞的“社會責任”是從大處著眼的,擔任著一定時代和社會主流思想、意識的宣傳職責。④作為中國的主流媒體,《環球時報》更多的擔負起輿論引導的作用。具體到報道內容中,《環球時報》的報道相對于事實本身,更加關注事件帶來的結果及其影響,但是輕視了同樣是主體的受災人群,造成了個體性的報道缺失;《環球時報》在報道國際重大災難事件時,從單純的信息表達渠道升級為公眾代言人,站到了國際政治和中國外交策略的高度,特別關注于其他國家對于地震的反應,對事件的國際影響進行解讀,從而表達自己的價值立場,引導公眾輿論。
2、受個體主義文化思維方式主導的《紐約時報》,面對重大災難新聞事件,更注重對于災難本身的報道,濃墨重彩的描寫災難造成的悲劇,聚焦于人的生存環境和個體的生存狀態,因此更加關注事實本身和事件中的人物,突出情節性和細節化描寫,用一種直接、具體、形象的表述直觀展現災難的毀壞性以及帶給人們的巨大苦難,極盡的追逐信息,動態的報道災難事件。《紐約時報》多以個體為視角的報道方式,凸現了個體的重要性,也體現出新聞報道的價值所在。另外,《紐約時報》報道中呈現的平民化視角是其新聞專業主義“平等主義理想”的延續,是其職業意識形態與中方迥異的地方。
參考文獻
①舒慧琴,《〈人民日報〉與〈紐約時報〉災難新聞的比較研究——以汶川地震報道為例》,碩士學位論文,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12
②萬生云,《中西方災難性事件新聞攝影報道的差異性研究》,《國際新聞界》,2001(2)
③張威:《比較新聞學方法與考證》,南方日報出版社,2003:128
④謝暉,《中西災難新聞傳播差異的深層文化背景》,《新聞知識》,2008(5)
(作者: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2010級新聞學專業碩士生)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