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鄉統籌進行公共文化建設是新形勢下的創新舉措,改變了傳統的文化投資、管理機制,能合理配置公共文化資源,協調城鄉文化發展,推動文化事業大發展大繁榮。本文結合實際,闡釋了城鄉統籌對公共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性。
【關鍵詞】城鄉統籌 公共文化 文化產業 文化互補
城鄉統籌公共文化,是指在發展公共文化事業過程中,改變過去不合理的城鄉分割、城鄉區別對待的文化發展政策,把城鄉文化視為一體,在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框架下,建立統籌體制,統一財政、規劃、公共文化體系建設、文化績效評審等措施,合理配置文化發展資源,把有限的公共力量用于城鄉公共文化共同發展、協調發展,用城鄉合力建設城鄉公共文化,發展公共文化事業。這是一種體制創新、政策創新,對推動文化事業大發展大繁榮,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黨中央、國務院明確提出了“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歷史任務。①
前文化部部長孫家正在分析了我國文化發展的歷史和現狀后指出:“加強農村文化建設首先要完善政府公共服務職能,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水平。”②為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完善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必須實行城鄉統籌,而實行城鄉統籌,其意義對公共文化建設而言,則遠遠不止提高農村文化服務水平,它將全面而有力地推動公共文化事業大發展、大繁榮。
有利于城鄉文化協調發展。長期以來,我國實行城市優先發展的政策,城市的文化公共基礎設施由國家提供,而農村的同類公共基礎設施主要由農民自主解決,國家只給予適當補助。城鄉文化發展政策的失衡導致城鄉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也導致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等嚴重失衡、農村的公共文化遠遠滿足不了農民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不僅鄉村的文化發展與文化需求不協調,城鄉之間的文化發展也根本不協調。實行城鄉統籌發展公共文化,把城市和農村納入一體化框架下,就能統籌城鄉發展規劃,統籌城鄉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統籌城鄉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結果必然是對落后狀況的農村實行政策傾斜,扭轉農村公共文化發展長期滯后的局面,逐步完善農村文化基礎設施,使得城鄉文化發展趨向協調。例如,城市里幾乎擁有最好的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電影院、劇院等,而農民在農村很少看到電影、文藝演出。現在,中央把每年新增的教育、衛生、文化事業經費主要用于農村,不斷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力度,農村公共文化設施狀況有了很大改善,公共文化服務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得到加強。而文化部、財政部推出的全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為廣大農村基層群眾提供了大量豐富的實用性、知識性、娛樂性文化信息服務。
有利于發展文化產業。什么是文化產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蒙特利爾會議上對文化產業這樣表述:“按照工業標準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③簡單地說,文化產業是用社會化大生產的運作方式生產文化產品、進行文化服務的市場化運作方式。
城鄉統籌,可以將農村豐富的土地等自然資源和歷史人物、遺址等人文資料與城市雄厚的公共財政能力、優秀的文化人才隊伍等相結合,實行優勢互補,打造一個個新型文化產業,為城鄉文化發展增添實體和活力,使得城市和鄉村的文化互補得以彰顯。
最近,安徽巢湖市規劃、旅游、土地等部門領導與巢湖市居巢區文化旅游廣播電視(新聞出版)局召開聯席會議,決定統籌市、區文化、財政、土地等資源,共同將近4000畝的市區東邊的亞父山開發成亞父文化公園。根據這一項目的規劃設計,三年內,整個亞父山將由現在的村民散居、農耕地、荒山地錯落的現狀大大改觀,建設成亞父(范增)故居區、楚漢相爭、主戰場模擬區、楚漢博物文化展示區、生態園林區、休閑度假區、會議場館區、農家樂中心、市區兩級文化館區為一體的亞父文化公園。
這一舉措中,城鄉統籌解決了困擾市區文化發展的瓶頸。居巢區亞父山區是秦末漢初杰出的軍事家、政治家范增的故鄉和屯兵地。無論是積極蓄積革命力量反抗暴秦還是出山幫助項羽推翻秦朝統治分封天下后建設家園,以及介入楚漢相爭,都留下了寶貴的文化旅游資源,但長期以來,由于財力、土地、村民安置、城市規劃等許多問題難以在市、區單一和鄉村單一的行政區劃內妥善得到解決,亞父山在改革開放后幾十年內,不但沒有開發出“亞父文化”資源,而且山體還受到了村民建房、企業辦廠等割據、破壞,現狀與歷史極不相稱,令人堪憂。
有利于保護弘揚文化遺產。城鄉統籌充分發揮了城市文化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也充分挖掘、整合、利用了農村的文化資源,實現城鄉文化的互動、融合、共同發展。
廣大農村不僅有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產,也有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行城鄉統籌,可以利用國家政策、公共財政對各類文化遺產實行保護,尤其是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傳承和弘揚。目前,各級行政部門紛紛開展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和保護,制定了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并開展“民間藝術之鄉”,“特色藝術之鄉”命名活動,授予秉承傳統、技藝精湛的民間藝人“民間藝術大師”、“民間工藝大師”等稱號,并對農村傳統文化生態保護較完整并具有特殊價值的村落或特定區域進行動態整體性保護,逐步建立科學有效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傳承機制。
作為木版年畫的歷史源頭,開封市各級政府和民間組織對瀕臨滅絕的朱仙鎮木版年畫做了大量搶救、保護工作,如挖掘組建雕版、印刷隊伍,陸續恢復建立三記、萬通等老字號作坊,系統整理、復制傳統舊版年畫,撰寫戲文故事圖解,積極鼓勵老藝人收徒傳藝,頻頻舉辦學術研討會等④。這些工作,如果不定城鄉統籌,民間無力做成,而且朱仙鎮人木版年畫也不會成為公共文化的一部分。
如黃山市實施“五大文化工程”,將西遞、宏村、唐模等農村進行整體產業化開發,形成優秀的文化旅游產品體系,既發展了經濟,又保護了遺產,弘揚了徽文化,是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成功范例⑤。
安徽省巢湖市黃麓鎮青年農民劉靖,在祖傳制紙工藝的基礎上,發展蠟箋紙產業。不僅紙張賣到了故宮,也使蠟箋紙這一文化遺產得到了很好的傳承與保護。
有利于打造文化精品。一個文化精品,往往是在原始創作的基礎上,經過多次的“二度創作”,千錘百煉后才能形成。廣大農村是產生許許多多的生動文化題材的沃土,但缺少深加工的條件。城鄉統籌恰恰容易解決這一問題。安徽和縣文化館的傅昌堯,根據生活素材,創作了話劇《男子漢行動》,很長時間找不到劇團,上不了舞臺,馬鞍山市宣傳部不僅一口氣買斷該劇的演出、修改等相關權利,還用城鄉統籌的力量,在馬鞍山藝術團演出后,調派精兵強將對其深加工,并連續在全市安排演出近百場,不僅滿足了廣大群眾的文化生活需要,還在多次的演出中錘煉了作品和隊伍,把《男子漢行動》由毛坯打造成精品,并在2007年度榮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全國各地用城鄉統籌的力量打造文化精品的事件屢見不鮮。
總之,城鄉統籌公共文化建設,有利于構筑城鄉一體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有利于用城市的文化資源來幫助農村公共文化建設,也有利于用農村的文化資源彌補城市文化建設的不足,從而揚長避短,協調發展,又互相扶持,共同實現大發展、大繁榮。
參考文獻
①《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2005年12月31日,中發[2006]1號
②鄭孝清、張衛,《論文化創新體系與文化發展》,《學海》,2005(3)
③黃曉東,《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切實轉變現代政府職能》,《南方日報》,2007-8-28
④劉先琴、董一鳴,《期待中國木版年畫的春天》,《光明日報》,2008-4-15
⑤朱文根,《黃山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勁動力》,《安徽文化工作》,2005(3)
(作者:巢湖市居巢區文化館助理師,安徽省作家協會、戲劇家協會、散文家協會、民俗學會會員)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