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以敘事理論和符號學的方法淺析《小丫跑兩會》在信息傳播中構筑的品牌形象,探討其在經濟類電視新聞中的獨到之處以及可借鑒之處。
【關鍵詞】《小丫跑兩會》 敘事學 符號學 品牌分析
《小丫跑兩會》是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欄目配合兩會報道創辦的王牌節目,自開辦至今11年間,它打破傳統的兩會會議報道形式,將《經濟半小時》一貫關注和最擅長的民生調查,結合兩會熱點,進行梳理。在主持人極富親和力的主持下,《小丫跑兩會》正逐漸成為每年兩會期間,百姓與代表委員無障礙溝通的良好渠道。本文將從敘事學和符號學的角度分析該節目的成功之路。
一、敘事理論框架下看《小丫跑兩會》
施拉姆認為,我們看新聞是透過新聞敘事來確認自己與社會之間具有某種心理或文化的聯系。兩會的意義重大,不僅在于一府兩院的工作需要在這里匯報,經歷審議,更表現為是社會不同階層、不同意見表達和交鋒的場所。面對國人的參政熱情、民眾對于兩會提案之于自身利益的關注,《小丫跑兩會》緊緊抓住了公眾與社會間的緊密聯系,講述著兩會的故事。
故事是無數的故事在有限的故事結構中被講述的,在正常情況下,講述者因為故事的多樣性呈現出五花八門的樣態,因而故事前后順序的安排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敘事者的敘事態度。從節目的內容上看,今年《小丫跑兩會》播出內容大致如右表:
敘事理論主要研究故事文本中的三個問題:故事、說故事——用什么語言和方式說、故事時間。從右表的統計可以看出,除去最后一期的回顧式節目,在短短十天的節目播出順序上,《小丫跑兩會》打破了地域限制,放棄了從沿海到內陸或是由發達地區到欠發達地區的敘事順序,而是兼顧東南西北,決不厚此薄彼。并借助各省市自身特點,迂回重復主題關鍵詞,體現了CCTV作為黨、政府和人民的重要喉舌的主流媒體的價值觀,保證了故事的客觀性、全面性與完整性。從編排內容上看,《小丫跑兩會》以百姓最關心的房產問題開篇,連續兩天探討人民住有所居的問題,體現了欄目對社會熱點、公眾利益焦點的關注,有利于獲得受眾認同,為日后節目的收視率打下基礎。在之后的節目中,《小丫跑兩會》緊緊跟進社會變革進程,通過畫面、語言給受眾講述科技促進省市產業轉型,風力、水力等能源利用的經濟版圖大好前景。
敘事學家認為,一個完整的敘事文本是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個是故事,內容或一連串事件(行為、事件)加上我們可以稱之為存在的東西(人物、環境);另一個是話語,即表達,使內容得以傳達的手段。簡單地說,故事就是敘事描述什么,話語則是如何去描述。”在《小丫跑兩會》這檔節目中,主持人王小丫很多時候掌握了話語的表達權,成為串聯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故事敘述中,她時而跳出故事本身,成為單純的講述者,把作為故事素材的被采訪者的話語串聯起來,用平時、記錄的口吻配以畫面,表現出節目的客觀、公正;她時而又成為故事的參與者,無論被訪者的身份高低,主持人都以與之平等的身份對話,甚至親自體驗著田間地頭的改變,在親民、輕松的主持風格中不失理性。在今年的節目中,她將地域劃分開來,分別采訪各省黨政一把手、政協委員和人民群眾,圍繞“十二五”民生與發展的主題,逐個對各地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分析。從甘肅的新能源開發到湖南的科技創新,從重慶的保障房問題到山西的煤炭大省轉型問題,所有的話題緊緊圍繞著十七大報告提出的“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以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等主題展開,帶給觀眾他們最關心的問題。通過她的提問和與代表們的交流,觀眾能夠體驗到最鮮活的兩會動態,感受到主人翁的地位。
二、用符號學解析《小丫跑兩會》
傳播學指出,受眾在接受新聞信息時,注意力總會自然而然地趨向那些符合自己的觀念、態度、志趣及需求的內容,同時忽視回避那些與己無關和與己相對的內容,依據自身的價值體系而對接觸到的信息做出獨特的個人理解。在已經理解的信息中,將其中最有利于己的部分儲存于大腦中。由此可見,受眾的一次解讀活動就是對新聞文本符號的一次解碼,也是一次再編碼。《小丫跑兩會》這檔節目在播出時,首先經過了主持人、編導的敘事編碼,體現著他們的認識角度和價值傾向。當受眾觀看節目時,文字、聲音與圖像進入到大腦,喚起了受眾的認識經驗,于是,語言和非語言符號在敘事的順序與受眾的個人經驗的共同作用下被重新認識,符號被賦予了新的意義。
符號學研究的對象包括各種用以進行表達、交流、溝通的符號,即所有符號系統。圖像與文字和聲音結合形成的畫面可以說是一種雙重符號。它既能夠表達信息本身的文字含義,又能夠傳達姿勢、節奏、標示等非語言符號的含義,所構造的世界更生動、更形象,更具仿真效果。同時,由于攝像者的一些選擇,包括景別、焦距和角度等,也可能導致對同一事物產生出或深或淺的不同解讀。
在《甘肅:打造西北陸上三峽》這一期中,節目開篇對人大代表濮存昕的低碳生活方式進行采訪,他的上會交通工具——自行車被鏡頭給予了大大的特寫,之后景別由特寫變換到全景,目送他騎著自行車離開會場,進入車流不息的大街,使拍攝者與拍攝對象之間的距離不斷被拉大,漸行漸遠。這也正是其所暗含的關系由私人領域向公眾領域轉變的過程——將個人行為擴大到整個人群,乃至社會中,有效地傳達出對公眾環保意識的呼吁,十分生動形象。而被采訪對象濮存昕,作為一個有著良好聲譽的知名演員,他的身份本身就可以作為一個符號出現。美國著名邏輯學家和符號學家查爾斯·皮爾斯認為符號是“某種對某人來說在某一方面或以某種能力代表某一事物的東西。”按照這一界定,濮存昕作為演藝界明星的杰出代表,他的形象和行為作為一種符號,透過大眾傳媒所表現出的社會責任感、愛心和美德對受眾有著巨大的潛在影響力和感召力。
在《“兩個率先”看江蘇》對江蘇科技突出貢獻獲獎者王院士的采訪中,王小丫半蹲在已過耄耋的老者面前,與他分享蘇北地區農民種植楊樹致富的故事。此時,主持人的肢體語言也成為了符號語言,透過鏡頭,王小丫半傾向前的體態姿勢體現了她對老院士的尊敬,傳達出主持人誠懇、親和的主持風格。
在《山西:煤炭大省探索轉型之路》這一期節目中,主持人王小丫在演播室內對山西省委書記進行采訪,此時兩個人的對話過程是在一個合理的距離被拍攝的,沒有特意的拉近或推后,而主持人與采訪對象也是面對面、平等地坐在演播室內探討經濟轉型之路,沒有高下之分。所有這些也都可以被看作是節目中的符號出現,暗含著客觀性,它使我們與拍攝對象保持一定的距離,同時拍攝者通過鏡頭平視拍攝主體,從而使讀者獲得身臨其境的現場感和平常感。
當人們談論電視節目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