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論語》作為代表儒家思想的經典著作,對我們的思想、文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解讀《論語》,我們可以發現其中有大量蘊含著傳播思想的言論。從傳播學的角度看,《論語》對傳播主體的分析重視傳播者的自律;傳播內容上,注重信息選擇的“把門人”意識;傳播渠道上,文化典籍是教化傳播活動的主要媒體;傳播對象上,樹立了強烈的受眾意識;傳播效果上,重視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儒家的傳播原則很大程度上是根據“禮”而展開的。探尋《論語》中傳播思想的魅力,對于我們正確認識傳播文化的歷史繼承,構建有中國特色的傳播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孔子 《論語》 傳播思想
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文化是認識整個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關鍵,也是認識傳播思想的關鍵。①傳播學者李敬一認為,先秦傳播活動的興盛促進了文化的繁衍,而在先秦文化體系中,又應包括活躍的社會傳播催生出來的與之相應的傳播思想。②作為儒家思想的表述載體,《論語》涉及了傳播的諸多方面,雖然尚缺乏系統性和完整性,也并非獨立的傳播理論體系,但其中蘊含的傳播思想卻不容忽視,它對中國的文化傳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以往的研究重點多在于古代的傳播實踐,而對于傳播思想少有總結。本文立足于傳播學的視角,對《論語》的傳播思想作簡要地分析,以發掘、整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傳播觀念。
一、傳播主體:重視傳播者的自律
就傳播主體而言,傳播者是借助某種手段或工具、通過發出信息主動作用于他人的人。傳播者處于傳播過程的首端,對信息的內容、流量和流向以及受傳者的反應起著重要的控制作用。③在以人際傳播作為傳播的主要手段的時期,傳者的修養品行對傳播的效果有至關重要的制約作用。④《論語》中對傳播主體的分析,特別重視傳播者的自律,包括修身養德,也包括自我反思。
1、強調修身養德
為了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論語》要求傳播者是符合儒家道德標準的仁人君子。《論語·雍也》中提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文質彬彬”確立了君子作為傳播者的完美形象,“既風度翩翩、溫文爾雅,具有文明禮儀之態和理性之美,又真性真情、剛健質樸,體現人性的原始本真”。⑤
《論語》特別強調傳播者的道德修養。傳播者“能行五者(恭、寬、信、敏、惠)於天下為仁”(《論語·陽貨》),就是要做到態度莊重、待人寬厚、講求信用、辦事敏捷、對人慈惠。在傳播過程中,包括君主在內的傳播者必須加強個人的修養,“茍志于仁矣,無惡也”(《論語·里仁》)。良好的道德是君主的首要素質,以“正”做表率,就能正人,得到人們的信任和支持。《論語·顏淵》中提到 “其身正,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茍能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⑥。
2、注重自我反思
“省”、“思”是對自己行為的反思,是君子修身的重要方法。這是傳播學中的內向傳播或稱自我傳播,即個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體內進行信息處理的過程。⑦“儒家思想傳統早在幾千年前就認識到了自身傳播對社會發展的巨大決定作用和影響力,建構了一套完整和諧的自身傳播秩序與理想人格體系,指導人在自身傳播的過程中完善自我,從而影響其他傳播活動,是整個社會朝著‘仁愛’的方向發展。”⑧《論語》中的內省、反思注重個人的自我修養。孔子的弟子曾參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而不習乎?”(《論語·學而》)指出每天都要對自己的言行反思。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幾乎所有的傳播,都必須先“思”(修身)。
《論語》對傳播者的論述側重于人格修養,但很明顯這里已涉及傳播過程中受者的判斷和態度了。古代以人際傳播為主要方式,傳者的修養素質對傳播的效果有至關重要的制約作用。
二、傳播內容:信息選擇的“把關人”意識
傳播學的奠基人盧因認為,在群體傳播過程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的渠道。⑨人們在接受外部信息時,要對信息源進行選擇和甄別,傳播內容的選擇則以倫理道德為準繩。《論語》十分注重傳播內容即信息的選擇,選擇合乎“禮”的信息傳播者決定著傳播內容即信息的選擇,只有合乎“仁”、“禮”的信息才是最可靠的。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⑩就是在“視”、“聽”、“言”甚至“動”等信息傳播行為、過程中,以“禮”為原則,合“禮”地進行人際傳播。“道聽途說,德之棄也”(《論語·陽貨》)。如果從路上聽到傳言,沒有證實就加以傳播,這是不道德的。孔子反對信口開河的“亂言”。有一次子路說:“何必讀書,然后為學?”孔子大為惱火:“是故惡夫佞者。”⑾在傳播過程中,要注意方法,不可以虛偽行事,“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
毫無疑問,孔子充分認識傳播內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