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都講基層民主,可連基層民主是什么都沒有搞清楚。比如每到一定時期,各個社區(qū)都掛著紅字幅、紅標語,上面寫著發(fā)揚民主,搞好基層選舉,再過幾天,社區(qū)就宣布,基層民主選舉已經結束,經過投票選舉,形成了新的社區(qū)委員會。選舉了什么人不知道,某人是不是競選上的不知道,是誰選舉的也不知道。
大家知道的是,形式很重要;誰當選了很重要;內部人選內部人、內部人投內部人票很重要。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往大了說,是因為政治體制改革滯后造成的。全國一盤棋,全國從上到下都是政治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政治體制不改,所有的政治環(huán)節(jié)一個都不能動。基層是政治體制的基礎,整個政治體制沒動,基礎動了,將會地動山搖。再加上基層觀念陳舊,不知道民主是何物,基層民主流于形式,走過場也就在所難免。
根本的問題在于,基層是自治,自治就不一定非得搞民主選舉。自由主義思想大師哈耶克到歐洲的一個小鎮(zhèn)去,看到當地人轟轟烈烈地正在搞民主選舉,哈耶克就說,搞民主是一個國家的事,小鎮(zhèn)沒有必要大張旗鼓地搞選舉。他的這個觀點與一個多世紀前的托克維爾的觀點基本一致。
托克維爾認為,新英格蘭的鄉(xiāng)鎮(zhèn)精神是美國民主制度的基礎,這一基礎并不是鄉(xiāng)鎮(zhèn)的民主,而是鄉(xiāng)鎮(zhèn)的自治和自由。美國很幸運,沒有經歷過歐洲所經歷的封建專制時代。中國自然有中國的國情,別的不說,兩千年的專制文化使中國在民主的路上步履維艱。國人的自我陶醉或自欺欺人的方法就是換名詞,即以為中國只要換上了民主的名詞就走上了民主之路,卻不知斬斷專制文化的情絲才是中國走向民主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把自由搞明白,第三步再請民主也來得及。香港殖民地之后就有了法治而沒有民主,但有了法治就有了自由,所以香港才能在世界立足。
民主本身不是目的,自由才是目的,自由制約著民主,使民主在正常的軌道上行進。離開了自由的民主,為了民主而民主,民主只會走向民主的烏托邦。基層是自治單位,它并不必須和民主聯(lián)系起來,卻必須與自由相一致。搞好自由,才能搞好自治,或者也可以說,搞好自治,必須搞好自由。沒有自由,自治搞不好,民主也搞不好。美國的經驗、香港的經驗在中國不可照搬,但可以借鑒。(摘自《人民代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