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末,中科院在其發(fā)布的《中國科學發(fā)展報告201l》中提出了“質量GDP”的概念。顧名思義,它是希望中國能擺脫傳統的唯GDP思維,真正走上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
△正方:姑且不論“質量GDP”這一理念能否得到推廣,能對傳統的GDP至上論進行反思,就是一件功德,正如報告書的主編牛文元所說,科學認識了GDP,才會去追求理性高效、少用資源、少犧牲環(huán)境,綜合降低自然成本、生產成本、社會成本和制度成本的“品質好的GDP”。從這點上來說,是一個大進步。
▲反方:中國提科學發(fā)展、綠色GDP也有年頭了,但中國GDP的計算還是照舊,一條路,挖了修、修了再挖,都是GDP;企業(yè)創(chuàng)造幾十萬利潤讓政府花幾百萬治污,也都是GDP;賣香煙是GDP,抽了進醫(yī)院還是GDP……如果不從根本上改變唯GDP模式,拋出再多的新概念也無濟于事。
△正方:我國低質量的經濟增長方式,業(yè)已迫近社會承載力的臨界點。中科院作為中國最權威的學術機構,在這個時候提出“質量GDP指數”,無疑是在向“綠色GDP”概念靠攏,他們的排名,應該是能夠對各地政府起到警示和提醒作用的。
▲反方:單靠一個排行榜來抑制地方政府的趨利沖動,未免太理想化了,只要傳統GDP還和政績緊密掛鉤,現行的經濟運行模式就不可能發(fā)生根本改觀。何況中科院的這份排行榜也未必能真實反映各地的經濟狀況,他們采用的仍然是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說白了只是稍微改變一下算法而已,換湯不換藥。
△正方:既然目前還沒有更好的方式來取代GDP計算方式,除了對現行的統計方式進行改良,別無良策。這些年來,包括政府在內也提出了不少新的概念,從綠色GDP到國民幸福指數,再到中科院的這個“質量GDP”,目的都是為了改變目前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對非市場產出、環(huán)境破壞、資源浪費等因素的忽略,亡羊補牢,為時未晚。
▲反方:愈演愈烈的環(huán)境污染,畸形暴漲的賣地經濟,久為公眾詬病的工程項目質量和食品安全問題等等,無一例外都有唯GDP發(fā)展模式的身影在暗中作祟。再高速的經濟發(fā)展模式,如果不能同時帶動社會、道德、政治和人的行為的進步,不能給實際推動它發(fā)展的民眾帶來幸福和實際利益,最終也只是資源的巨大浪費而已。灰色、黑色,甚至是血色的GDP,真的值得我們一再追求下去嗎?(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