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0年下半年開始的中央機關和地方司局級干部交流任職,被認為是干部培養機制的一種創新,與之前的“交流掛職”相比,“交流任職”能讓中央機關干部更深入基層,鍛煉基層工作能力,積累基層經驗。
京官“空降”
中央機關官員缺乏基層工作經驗,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據統計,目前中央部委局級干部中三分之二沒有基層工作經歷,多數都是出了家門進校門、出了校門進政府。
“地方干部基層工作經驗豐富,但政策理論水平和視野相對來說欠缺,缺乏全局意識,上升的空間相對狹窄。”北京市委一位處級官員認為,上下交流,央地互補,無論對地方發展還是對干部素質培養都是一個機會。
但一位接近中央部委的人士透露,在去年的中央與地方干部交流中,很多實權部門的官員并不積極。“就像當初掛職一樣,很多人并不是真心下基層工作,而是為了讓自己的簡歷更漂亮一些,有基層工作經驗,對以后的升遷非常重要。但下去任職,可能會失去在中央部委的升遷機會,調回來后很難說還有沒有位置。”北京市委的這位官員分析說。
不過,“央地干部”交流任職與之前有所不同,依照干部培養規劃,具備基層工作經驗,將成為重要領導干部選拔的基礎指標,因此,下基層任職事關他們未來的升遷大計。
“今年的干部交流就與去年不同,很多人爭著報名。”上述接近中央部委的人士說,因為從去年的交流任職中可以看出,到地方任實職已經成為明確趨勢。由此,中央部委官員如果上升空間并不明確,去地方任職,將是一次機遇。
“水土不服”之困
“央地干部交流,從總體上來講是平衡的,總的職位沒有增加或減少,不過,個別人的升遷路線可能被切斷了。”河北的一位官員表示。
2010年,有66位中央部委干部到各省交流任職,同樣,也有66位地方干部交流到中央部委任職,這次交流任職到地方的官員有相當比例出任地方實職。
今年3月,中組部啟動正司級干部與地方干部交流任職,并明確中央到地方交流任職的干部將擔任實職。據悉,今后中央部委來地方任職的人數,每年不會少于120名,45歲以下的局級干部幾乎都要輪一遍。
不過,個別地方官員對這種剛剛開始的干部交流制度,還是頗有微詞。
“一個蘿卜一個坑,進來幾個,出去幾個,看上去誰也沒搶誰的位置,但是,有的人本來有機會升為(副)市長或(副)書記,中央交流來的干部任實職,占了這位置,地方干部就沒機會了,他表面上不說,心里情緒還是挺大的。”這位河北官員說,“有的人還占了兩個位置。”
除“央地干部”交流之外,目前很多省份試行省內干部上下交流,即省委機關干部與縣市干部的平級交流,與“央地干部”交流一樣,省委機關干部對基層工作缺乏經驗,到基層任職后,工作中容易與基層干部產生意見分歧,進而引發一些其他矛盾。
“央地干部”交流制度并不是一個全新的制度,在上世紀90年代末期,中央開創了下派干部到地方掛職的形式,目的是為了打破改革開放以來逐漸形成的“諸侯經濟”與“諸侯政治”。但這種制度在實踐中也出現了一系列弊端。“掛職干部大多沒有實權,很難融入基層領導圈子,容易被排擠,不能夠安下心來做事,對地方的發展起不了什么作用。”上述北京市委官員認為,此次“京官”任地方實職,是為地方領導班子注入新鮮血液,也有助于破除當地官場派系。
“‘京官’政策性強,理論水平高,在地方工作中會比當地提拔的干部更講政策,不會亂來。”上述河北官員說,“但他們人不熟,地不熟,情況更不熟,容易被忽悠。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好官,也要得到下屬的支持才能把工作做好。對他們來說,如何把握尺度是個考驗。”
因此,干部“上下交流”,讓“京官”沉下去,積累基層經驗,也就成為國家培養選拔干部的一個長期規劃。(摘自《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