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兒的道路上,我們做父母的常常體驗到挫折感,其實,這并不是來自于孩子的行為,而是來自于我們自己。
小劇場
主角:果果(10個月),果果媽媽
鏡頭1果果坐在地上,扔積木。果果媽媽大聲喊 :“不要亂扔東西!”
鏡頭2果果坐在地上,扔小車。果果媽媽大聲喊 :“不要亂扔東西!”
鏡頭3果果坐在地上,扔圖書。果果媽媽大聲喊 :“不要亂扔東西!”
畫外音:噢,不,媽媽的噩夢由此拉開了帷幕!
點評:
這樣的場景在育兒網站的求助欄里屢見不鮮。身為父母,對孩子的一些行為總是充滿了焦慮。這些焦慮值得嗎?其實,很多時候,焦慮源自于我們自身,因為我們習慣于從成人的角度去看孩子,而不是從孩子的角度看待孩子。在這樣的前提下,一旦達不到預想的教育效果,我們就容易對孩子動氣。事實上,10個月大的孩子不就是喜歡扔東西嗎?這是孩子的步調。如果我們不讓他丟,他不聽,繼續扔,那么親愛的,這只能說明他是一個正常的小孩。如果我們能夠了解孩子各個發展階段的規律,我們對孩子某些行為的看法就會改變,我們本身也會變得更寬容。
追蹤寶寶的步調
就愛扔東西
榜樣媽咪回憶錄
記得大寶剛開始丟東西的時候,我感到很高興:“哦,這個階段終于開始了。”我們把這個當游戲,他丟我撿,而且我注意到他在密切觀察物體的降落過程。實踐證明,這樣的經歷并沒有讓他養成亂丟東西的壞習慣。況且這個發展階段持續了幾個星期,就結束了。
點評:
寶寶6個多月到1歲左右,開始對周圍的物體感興趣。他們會通過丟玩具,觀察物體的移動,同時也觀察自己的動作和周圍物體的關系,觀察空間關系等等。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經歷這個階段。這段寶貴的日子,是寶寶好奇心、探索欲迅速發芽生長的時期。如果我們了解了這個規律,就不會那么焦慮,而對孩子丟東西感到生氣了。所以說,很多時候,如果我們了解了孩子的發展規律,可以避免和孩子很多不必要的沖突,減少我們很多不必要的挫折感。我們的心情好,孩子的心情也好。
溫馨提示:
當然,7個月的孩子因為探索丟東西和2歲的孩子發脾氣丟東西是有區別的。2歲孩子因為發脾氣而丟東西,是需要我們教育的。所以,我們要注意孩子的年齡和當時的情景。同樣的事情或者孩子的行為,在不同的年齡、不同的情景下,意義會不一樣,我們和孩子的互動也需要有所不同。
問題嚴重了,開始說謊了?
焦慮媽咪論壇求助
今天晚上我在燒菜,嘟嘟自己開冰箱打碎了兩個雞蛋。我后來才看到。我問他怎么回事,他說:“不是我弄的,是你自己弄的。”大家說說看,3歲孩子居然說這樣的話,是不是撒謊的苗頭?我心里真著急。
點評:
三四歲的孩子,說到現實與愿望,常常分不清。有些話在成人看來像是撒謊,其實那并不是真正的撒謊。這提示我們,父母不要以成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這不僅會誤解孩子,也會給我們本身帶來強烈的挫折感。不要輕易給三四歲的孩子貼上撒謊的標簽,指責他們不誠實。也不要明知故問。比如,已經知道雞蛋是孩子弄碎的,那就沒有必要問他啦。在這樣的情景之下,孩子很容易為了逃避責罰而幻想“不是我干的”。遇到了這樣的狀況,父母只要說事實就可以了:“我看見你把雞蛋弄碎了。”然后和他一起收拾干凈,并告訴他以后怎樣做就可以不打碎雞蛋了,不必在撒謊不撒謊的問題上投注太多的精力。
溫馨提示:
大約到了五六歲左右,大多數孩子就都能夠分清現實和幻想了,而且也能夠理解他們的行為所帶來的后果。所以父母要注意,同樣的事情,不同年齡的孩子去做,本質上的原因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什么時候才懂分享?
旁觀媽咪的日記
我們幾個鄰居都有孩子,大家關系也不錯,經常在一起玩。但是有好幾次,琪琪媽媽私底下跟我抱怨,說豆豆最近幾次在她家玩,總是欺負琪琪。但是大家經常在一起聚會,也沒辦法避免。
又一次聚會的時候,我有意觀察了這兩個孩子。4歲的琪琪在玩一個玩具。突然,2歲多的豆豆奪手就搶,很粗暴地推她。琪琪哭了,吸引了家長的注意力。豆豆的媽媽急忙教訓自己的孩子:“你看看,不好好和姐姐玩!不要搶!”回頭和琪琪的媽媽解釋說:“他就是這個爛脾氣,在家里老欺負他哥哥。”后者呢,也為了不傷朋友間的和氣,于是責備自己的孩子:“弟弟要玩你就給他吧,你是小主人嘛。好了好了,別鬧了。”
孩子們暫時分散了注意力,一會兒又玩在一起。可是沒過多久,類似的紛爭又發生了。
點評:
事實上,孩子們之間的紛爭經過媽媽的調節,并沒有得到本質上的解決。表面上看,媽媽們是在教育孩子,可實際上,孩子并沒有從中學到什么。豆豆媽媽說:“不要搶。”琪琪媽媽說:“你是主人,所以你要給他玩具。”這要求對4歲的孩子來說顯然是過高了。爸媽可以做些什么呢?不那么概括,直接指導行為比較好。
其實在生活中,琪琪已經上幼兒園了,懂得跟人分享的道理,只是豆豆的行為太粗暴。我們可以教豆豆:“你想玩姐姐手里的玩具對不對?那你就跟姐姐說,讓我玩一下好不好?”當豆豆再想搶琪琪手里的玩具時,就攔住他,跟他說:“想想,應該怎么跟姐姐說?”這樣,豆豆就不會再去搶玩具了,琪琪也會很樂意分享自己的玩具。小朋友的自控能力還不穩定,當豆豆又想搶的時候,作為家長,堅持提醒他,這樣才能幫助他們養成好行為。
溫馨提示:
不要輕易地把孩子之間這種正常的沖突貼上欺負或被欺負的標簽。2歲的孩子,正是學習與人交往的年齡,他并不是有意識地去欺負別人,而是不知道具體應該怎樣做才是正確的方式。
結語
在和孩子的互動當中,尊重孩子的年齡和發展特點,踏在他們的步調上,用他們能夠接受的話語和他們交流,接受他們的孩子氣,這樣,我們也能夠減少不必要的挫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