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娃娃,要小車,還要……寶貝的要求形形色色,那些沒法滿足的要求該怎樣對待呢?
“很貴的”要求
妞妞3歲了,一直是個聽話懂事的好寶寶。可前段時間突然要我給她買一座大城堡,我只好給她買了一個小房子的玩具,可是,她要的是真的城堡呀!這可成了一個大難題了。
為什么?
孩子提出要買很貴重的東西,并不一定就是無理取鬧,其實是他還不了解那樣東西的價值,而且對于這個年齡的孩子來說,“我看到的”、“我抓到的”就都是“我的”。寶貝需要積累經驗,不斷地去認識物品。在生活中,慢慢讓孩子了解各類物品的價值,也是一項重要的生活嘗試呢。
怎么辦?
大約從2歲開始,就可以讓孩子了解物品的價值了。最好的辦法就是帶寶寶去逛逛超市。在超市里,和寶寶一起看價簽,比一比哪個貴哪個便宜,請寶寶幫忙挑選家里的生活用品。這樣既把比大小的數學游戲融入到生活當中,又讓寶寶對價格有更深刻的感性認識。也可以在家里和孩子一起玩購物游戲,用不同數值的玩具貨幣買不同價值的商品。在有趣的購物和游戲中,讓寶寶了解物品的大概價格。
“任性的”要求
我家果果脾氣很大。只要他看上的東西就一定要買,無論是吃的、玩的,有用的、沒用的。不給他買,他就不分場合大哭大鬧。有一次要買玩具汽車,我堅決不給買,結果他就躺在地上打滾,最后還是我妥協了。
為什么?
哭鬧、耍賴,是孩子面對挫折和不滿的時候采取的最原始的抗議方式。當父母退讓的時候,孩子就了解了底線,他們會敏感地知道,自己的哭鬧是起作用的。當某一次要求沒有被滿足,孩子就會產生挫折感,而這種挫折感的表現形式又將是一場大哭大鬧。
怎么辦?
父母要早一點為孩子樹立規則意識,讓孩子們知道什么是可以的,什么是不可以的。當明確了“不可以”以后,哪怕他大哭大鬧,也別心軟遷就他。在平時,慢慢給予寶寶規則意識,不要等孩子有了要求時再跟他講規則,那樣會讓孩子認為父母是不想滿足他才定的規則,從而對規則產生逆反心理。比如,如果想規定孩子一次出門只能買一樣東西,那么就提前用游戲的方式來實踐一下吧。在下次出門時提醒一下寶寶定好的規則,這樣寶寶接受起來會更容易一些。
“延展的”要求
艾艾自從看了《葫蘆娃》的動畫片后,對所有葫蘆形狀的東西都喜歡得不得了。家里的葫蘆已經有十幾個了,還是覺得不夠。一次看到古玩店里賣的葫蘆形狀的花瓶也要求買!這要是天上掛著個葫蘆,說不定也要我去給她摘呢。
為什么?
孩子喜歡買葫蘆狀的東西,說明這個時候葫蘆是她目前最大的興趣點,當她對其他相關的物品產生聯想的時候,正是他表現想象力的時刻。當然,孩子的興趣并不總是穩定的,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有所改變。
怎么辦?
帶著感興趣的點,就這個主題和孩子展開全面的討論,適當的引導,會讓孩子吸收得更好。如果實在不能再買同樣的東西了,可以帶著孩子嘗試自己動手制作,比如用紙剪、用泥捏、用筆畫等等。陪孩子一起創造,讓這些相同元素的小物件變成有趣的故事,然后很自然地加入知識點。當然,孩子總有愿望不能滿足的時候,這個時候,需要爸媽耐心對待孩子的失望,讓孩子逐漸明白,不是每個愿望都可以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