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哭聲制止劑?
我上學的時候,嬰兒實驗室里貼了一些和嬰兒有關的漫畫。有一張漫畫畫著一個大哭的小嬰兒,而爸爸拿著一個噴劑噴向嬰兒,這個噴劑上寫著“哭聲制止劑”,標題是:偉大的發明。后來我自己當媽媽了,無數個被寶寶哭聲吵醒的夜晚里,我都夢想拿這樣的噴劑,往寶寶身上一噴,他就不哭了,然后大家睡個好覺。然而,天底下沒有“哭聲制止劑”這種產品。
到底要怎樣對待孩子的哭聲?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抱?一派是抱派,任何時候,只要孩子哭了,他們就會想盡一切辦法,讓孩子少哭;另一派是不抱派,他們認為孩子哭了,立刻去抱會寵壞孩子,反而,孩子哭了不急著去抱,能夠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不管是從嬰兒心理學的角度,還是我自己當媽媽的親身體驗,我認為,孩子哭了,究竟抱還是不抱,都要看孩子多大了,以及他是在什么樣的情景下啼哭,所謂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寶寶生下來,只會用哭聲表達自己的需要。慢慢地,他們通過模仿和練習,逐漸學會用其他聲音和手勢來表達自己的意圖。通常,我們會把寶寶的哭聲看成是寶寶和他人進行溝通的方式,如果能夠認識到哭聲在不同的階段,有著不同的發展特點,那么,我們就知道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區別對待孩子的哭聲了。
第一階段 0~6個月
抱抱不要擔心寵壞一個小寶寶
困惑:哭的時候,到底要不要去抱?會不會把寶寶寵壞了?
對于新父母來說,沒有什么比寶寶的哇哇大哭更難懂,更讓人心煩的了。根據研究,到第6個星期,寶寶哭的次數達到高峰,過了3個月后會有所下降。
小寶寶怎么寵都不為過
許多研究嬰兒的專家都指出,不要擔心寵壞一個小嬰兒。6個月之前,我們怎么寵寶寶都不會把他們寵壞,因為那個時候,寶寶的思維還沒有高級到利用假哭來指使別人。
剛出生的寶寶,他們用哭聲來表達自己的需要,餓了,困了,不舒服了……而父母要對他們的哭聲反應迅速——抱、喂奶、查看尿布等等。這些行為消除了寶寶不舒服的因素,并且讓他們感到關愛,逐漸建立起對父母的信任,這就是最初的母嬰依戀。很多研究觀察到,三四個月的嬰兒,在餓了的時候放聲大哭;當媽媽靠近他們的時候,還沒開始喂奶,他們就停止哭了。這說明,在前幾個星期里,他們意識到了媽媽的照顧行為。當他們發現媽媽靠近了,就停止了哭聲,其實是對媽媽的照顧行為的一種期待。嬰兒就是這么通過媽媽迅速、穩定、重復的行為來學習自己和媽媽的關系。安全依戀感的建立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將來的人際關系有著重要的意義。
被寵的寶寶,長大后有更良好的人際關系
另一項經典的追蹤嬰兒研究發現,0~4個月里,如果爸爸媽媽對嬰兒哭聲反應迅速,這些嬰兒到8~12個月的時候,與那些哭聲被忽視的嬰兒相比,反而哭得少了。因為,這些嬰兒的需求常常能得到迅速滿足,他們不需要通過長時間的哭泣來引起別人的注意。更重要的是,到了1歲左右,他們的其他溝通方式發展也比較快,像牙牙兒語和其他手勢。這些嬰兒,常常和父母有更為良好的依戀關系,將來更有好奇心和探索欲,人際關系也比較良好。
寶寶需要穩定規律的回應
有些父母根據自己的心情來對待孩子:心情好的時候,迅速滿足孩子的需要;心情不好的時候,就忽略他們。有些父母不管是漫不經心也好,刻意不“寵”也好,長時間地忽略孩子的哭聲。這些方式都損害了寶寶對父母的信任和依賴,因為父母給他們的回應不穩定、不規律,導致寶寶不知道該怎樣傳達信息和需要才能得到父母的回應。這些孩子,反而更容易哭,而且一旦哭了也不容易被安撫下來。他們和父母的關系是焦慮型依戀,會損害他們將來對外部世界的探索和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
所以,對待0~6個月小嬰兒的哭聲,盡量多抱和多安撫。企圖通過讓寶寶自己哭個夠,培養寶寶獨立精神,其實是不對的。
第二階段 6~18個月
用一些方法放下懷抱中的寶寶
困惑 :我家寶寶14個月了,越來越黏我,常常要我抱。如果不抱,就哭得很傷心。我不忍心,只好去抱。可是,如果一刻也不離開她,我什么事情也做不了,而且她越來越重,我都有點抱不動了。
6個月之后的寶寶,哭聲的含義發生了變化。經過前半年的觀察和學習,他們逐漸知道可以利用哭聲來召喚父母、獲得關注和陪伴。
會用哭聲控制大人咯!
這個階段,寶寶哭鬧并不全是因為生活上的需要,有時候他們會利用哭聲來控制大人,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且,通過前半年的練習和聲帶的發育,他們對哭聲的控制更加嫻熟,不僅會大哭,還會尖叫,變著調子哭,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這個階段,如果寶寶一哭我們就飛速去抱,就會像很多媽媽抱怨的那樣,他們會越來越頻繁地利用哭來讓父母抱。
主動和寶寶一起玩
從6個月起,寶寶對周圍事物有著濃厚的好奇心,手眼協調能力也增強了,對語言的理解也越來越多。當我們發現寶寶有了利用哭聲來召喚我們的能力,就要開始注意不要被他們控制,而是要引導他們對周圍事物進行探索。
這個時候,我們要經常不等寶寶來召喚,就主動和他們一起玩。跟他講話,用他喜歡的玩具吸引他的注意力,跟他一起玩他喜歡的游戲。如果我們能夠安排寶寶各種有趣的游戲,滿足他們的好奇心,讓他們醒著的時候經常有事情可做,那么他們就不會覺得+GhU3C1w1zgwXFRlZdlHSw==很無聊,而且經常能保持良好的情緒,不會一天到晚讓媽媽抱。當寶寶小的時候,多花時間和他們一起玩,他們就會從學著怎么玩,慢慢過渡到怎么自己玩。當他們1歲多的時候,就可以自己玩一會兒,而不會時刻需要人陪。我們可以有意識地慢慢增加寶寶自己玩的時間,讓他們慢慢習慣自己玩,到他們十幾個月大時,就不會時刻哭著讓我們抱。
父母和孩子的情緒會相互影響
這個階段,寶寶的哭聲發生了一個有趣的變化,那就是生理需要方面的哭聲逐步減少,而社交需要的哭聲逐步上升。比如,需要媽媽關注,陪著玩,哭;媽媽說不能爬到茶幾上,不聽,哭!隨著嬰兒會爬會走,這種由于媽媽禁止做危險的事情而表示抗議的哭聲越來越多,而且為了表達強烈的情緒,往往是大哭和尖叫。爸爸媽媽對孩子的這些變化要有預期和耐心。
父母和孩子的情緒是互相影響的,從8個月開始,寶寶逐漸學習到消極情緒,比如,媽媽有時候會生氣地說:“不要爬上去!不要拉窗簾!”嬰兒對情緒的認識逐漸分化了,并且自己也常體驗到挫折和生氣,比如,媽媽不允許我干這個或者是我想把瓶子蓋打開,可是怎么也打不開!所以這個階段,媽媽對寶寶要多點耐心,多表達積極的情緒,支持和愛,讓孩子常常保持愉悅的心情,減少哭鬧。
做好功課,布置好環境
這個階段,對環境的布置也很重要,考慮到寶寶活動能力增強,而且好奇心也很強,我們要盡量減少不安全的因素。與其常常禁止孩子不能拉窗簾,不如把窗簾挑向兩邊,讓寶寶夠不到。與其不讓他們去開拉柜子門,不如用柜子門扣把門扣住。這也禁止那也禁止,常常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消極情緒,同時也體驗到自己的消極情緒,這樣容易壓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所以,重新布置房間吧,盡可能少打擊孩子探索的積極性。
找到寶寶的關注點
對一些需要禁止的事情,根據寶寶的理解能力,最好使用簡潔的指令或者用轉移注意力的辦法。爸爸媽媽要了解自己的寶寶,最喜歡什么玩具,最喜歡干什么事情,最吸引寶寶注意力的是什么。我記得大寶12個月左右,常常喜歡鉆到桌子下面,因為那里有臺式機和一堆電纜。我知道他不能抗拒我讀書。所以他一鉆進去,我就開始拿過一本他的書,大聲讀起來。他聽見了,每次都會噌噌噌爬過來看個究竟。用轉移注意力的辦法,比強行制止,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哭鬧和斥責。
第三階段 18~36個月
不再是會哭的孩子有人抱哦!
困惑:孩子一點耐心都沒有,一個玩具沒玩成功,就把東西丟掉,大哭大鬧,這樣的孩子,是不是性格不好,要怎么辦?
1歲半到2歲,寶寶有了一定的自我意志,可是他們的動手能力以及表達自己需要的能力還不夠,因此,他們常常遇到挫折,而他們對挫折的容忍度也相當低。當遇到挫折的時候,他們只好大哭大鬧來發泄。這個時候父母千萬不要指責他們。
玩具難度在能力范圍之內
首先要注意讓寶寶玩在他們發展能力之內的玩具。比如,1歲的孩子,手的精細動作還沒怎么發展好,讓他們玩普通積木,一個一個往上摞,這個是符合他們的發展程度的。如果讓他們玩小塊的拼插玩具,要求孩子插,拔,可能就會比較挫折。媽媽常看到的情景是:“啊呀,我家孩子的脾氣怎么這么壞啊?一個玩具玩不好就丟了,大哭大鬧。”可實際上是,這個玩具不適合寶寶的能力,我們不應該責備他們而應該給他們換合適的玩具。這樣可以避免寶寶經受不必要的挫折,讓寶寶保持愉快的心情,同時我們自己的心情也愉快。
敏感接收寶寶的求助信號
另外,在寶寶玩玩具或者游戲的時候,他們因為不知道怎樣求助或者不能表達他們需要幫助,所以只能大哭大鬧來發泄了。我們要仔細觀察,及時覺察到他們的求助信號,在他們感到挫折之前,不著痕跡地幫助他們。或者是在幫助之前,告訴寶寶,媽媽來幫你。幫好了之后,再次強調,下次如果要媽媽幫忙,不用哭,直接告訴媽媽就好了。讓孩子有請媽媽幫忙這個概念。
鼓勵寶寶學習表達
再次,這個年齡段,語言飛速發展。但是,他們還沒有習慣使用語言來溝通,我們可以要求他們使用語言。孩子會在和他人溝通不利的時候哭鬧,因為他們的心意沒有被了解,想要的東西沒得到。在寶寶會說話之前,教他們一些嬰兒手語,對于他們和他人的溝通很有幫助,能極大地減少他的挫折感。
3歲的孩子,已經能夠說很多話了。當他們哭鬧的時候,我們依然可以抱,但千萬不能屈服,而是平靜地要求:請你說話來表達。多做幾次,寶寶就知道,哭不能達到目的,只有好好講話才會得到想要的東西。
在和同伴交往的時候,我們也要經常提醒寶寶用語言表達。有的寶寶想玩別的小朋友手里的玩具,不說,直接上去就拿。這樣,最后可能兩個人都哭了。這個時候,要經常提醒他們要講出來,耐心教他們:“想玩別人手里的玩具,應該說,請讓我玩會兒,好嗎?也可以說,等一會兒能不能讓我玩?”經過這樣訓練的小朋友,有要求的時候,會先想到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樣,和別的寶寶之間的沖突就少了,和他們相處起來也令人愉快,不會被哭聲鬧得心煩意亂。
小提示:
1歲半到3歲的孩子,有時候會違拗父母的指令,做不允許做的事情。在這樣的情景下,孩子的哭鬧可以忽略。讓他們知道,不能干的事情就是不能干,你再怎么哭都沒有用。我自己有兩個孩子,我的經驗是,當他們哭鬧的時候,如果不理他們,他們得不到關注,會覺得很無趣,也就自動停止哭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