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同時也是衡量一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標隹。“言必行行必果”,“人而無信不知其可”等流傳久遠的話語,反映出誠信對于個人品質的極端重要性。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古時候,英國有個有錢的紳士,一天深夜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被一個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的小男孩攔住了。“先生,請您買一包火柴吧”,男孩說道。“我不買”,紳士邊回答邊繼續走,“先生,請您買一包吧,我今天還什么東西也沒有吃呢?”小男孩追上來說。紳士看到躲不開,便說:“可是我沒有零錢呀!”“先生,你先拿上火柴,我去給您換零錢。”說完,男孩拿著紳士給的一個英鎊,快步跑開了,紳士等了很久,男孩仍然沒有回來,紳士無奈回家了。第二天,紳士正在自己的辦公室工作,仆人說來了一個男孩要求見紳士。于是男孩被叫了進來,他比賣火柴的男孩矮了一些,穿的更破爛。“先生,對不起了,我的哥哥讓我給您把零錢送來了。”“你的哥哥呢?”“我的哥哥在換完零錢回來找你的路上被馬車撞成重傷,在家躺著呢。”紳士深深地被小男孩的誠信所感動,并經常看望他,為他解決困難,紳士和小男孩成了最要好的朋友。小男孩之所以能夠結交到紳士這樣的朋友,是與其誠實守信本色分不開的,如果他不誠實守信,不還掉應該找給紳士的零錢,那么就不會得到紳士的信任,也就不會成為紳士的朋友。可見,誠實守信是無形的力量,能夠拉近人際間的距離。然而現實中誠信失落的人倒也不少,借錢不還的人有之,騙取錢財的人有之,誠諾不對現的人有之,夫妻不忠的人有之,等等。誠信失落在現在社會的部分人身上,已經成了一個難以救治的頑癥。
誠信不守何以守身,不守誠信何以為人。胡錦濤總書記提出把誠實守信作為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方面加以倡導,正是基于對各種誠信失落的憂患而提出的。做人需要誠信,做事需要誠信,為官更要誠信。只有人人講誠信,事事講誠信,業業講誠信,社會才能和諧,人際環境才能和諧。
誠信是立人立業之本。古代思想家程頤說:“學者不可以不誠,不誠無以為善,不誠無以為君子。修學不以誠,則學雜,則是欺心而自棄其忠;與人不以誠,則喪其德增人之怒。”可見,無論是做學問,還是為人處世都要誠信。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的人,最后終究要被人們識破。
誠信是成功的關鍵。一個人,一個企業要想成功,就必須先講誠信。如果不誠實守信,那么成功將成為一個美麗的泡影和理想的烏托邦。正所謂人無信不立,商無信不譽,市無信不興,企業無信不昌。要想成就大事,必須誠信為先。
誠信,有著太多的內涵和真諦。法國戲劇家、小說家大仲馬說:“當信用消失的時候,肉體就沒有生命。”然而,在高速發展的社會中,人們在忙碌中常常有意無意的丟失了一些最淳樸的東西。當人們漸漸淡忘它時,卻受到社會法則的約束和制裁,只有這時自己才會恍然大悟,沿尋生命的旅途去尋找它的足跡。那么,我們該如何堅守誠信呢?誠信是崇高的,又是平凡的;誠信是理想的,又是現實的。它就在我們的身邊,天天面對,事事相關。這就要求我們每一個人都要以誠信為本,做誠信人,辦誠信事,內不欺己、外不欺人。只有這樣,一個美滿和諧的人際環境才能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得到真正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