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1年7月23日九一八事變前夕,蔣介石發表《告全國同胞書》,號召“攘外必先安內”,“故不先滅赤匪,恢復民族之元氣,則不能御侮;不先削平粵逆,完成國家之統一,乃不能攘外”。大敵當前,蔣介石思想上犯了重大錯誤,堅持“攘外必先安內”,堅持“剿共”,但他忽略了國人的抗日熱情。隨著日軍的步步進犯,國民黨的御敵政策激起了中國國內許多人士的不滿,這給剛剛完成長征的中國共產黨帶來了擴大影響力的機會。1935年底,毛澤東發表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確定了統一戰線的確立方式和理論基礎。中共共產黨提出的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得到了全國人民的一致擁護,隨著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國共兩黨也達成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協定,實現了第二次國共合作,中國人民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在八年英勇抗戰中,中共中央及各級組織,八路軍、新四軍各部隊,抗日民主政府各級機關的檔案工作也比較全面的建立與健全起來。
中央檔案機構的設置
1935年12月黨中央轉移到陜北瓦窯堡,在這里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恢復和建立中共中央各部委,同時恢復了中央秘書處。1936年1月16日中共中央秘書處發出《轉中央12月23日政治決議案內容致國燾電》,是恢復后的中共中央秘書處第一次公開活動。新的中共中央秘書處內部機構是逐步健全起來的,處內設有文書科、機要科、會計科,后來又設有材料科、速記室、電訊科和收發室,各科室分擔秘書處的工作。這其中的材料科是中共中央秘書處恢復后建立的一個專門管理中央檔案的機構。著名的檔案學家裴桐同志從1940年就在這個科里任職,后來擔任該科的科長。這個科實際上是中共中央書記處在延安集中統一管理文件的“材料庫”。作為八路軍總前委的戰時檔案機構,它的主要工作有:一是,收集黨政軍的歷史檔案材料,集中統一管理黨中央的一切文件材料,并接收部分中央機關移交歸檔的檔案材料。二是,負責文件材料的發借工作。“發借”就是將中央文件材料按照規定發給或借給中央各機關、各部隊和有關地方的高級領導人使用。“發借”還包括日常的提供使用文件材料、接待各部門來人閱覽材料的工作。三是,負責文件材料的摘由。就是將各地方報送來的文件摘出其主要內容,然后呈送給中央書記處和政治局負責同志閱覽使用。由于各地方黨政軍群機關每天上報來的文件材料相當多,中央領導同志工作又相當繁忙,不可能全部審閱每一份文件。為了使中央領導人既了解各地、各部隊的情況,
Axye/UkWVH85tb/9v48xCQ==又不耽誤更多的時間,材料科專門設置了摘抄文件材料內容的工作人員。四是,負責文件材料的分類、整理、編目工作。自從材料科建立之后,黨中央的文件材料不僅得到了系統的整理,而且得到了科學化的管理。同時建立和健全了各種文件材料的管理制度,有保密制度、借閱制度、點驗制度等等。該科還負責黨政軍內部書報刊物的收集管理工作。
中央秘書處建立后,它的工作面比以前拓寬了,職能也發生了變化。除了原有的工作職責和新拓寬的負責制定機關工作制度,負責全國性的電訊指導業務,發展印刷業務等工作外,對于檔案的管理更加科學化、制度化。尤其是注重了文件電報的分開處理和管理。文電分管是抗日戰爭以來秘書工作的一項新措施。原來文件電報是統一管理的,抗日戰爭后,隨著文件電報數量的日益增加,逐漸形成文件由材料科保管,電報由機要科的電整股保管的局面。文電分別處理、分別管理,不僅在黨中央得到了實行,在八路軍、新四軍以及各中央局、各省委也都這樣做了。
隨著革命事業的發展,黨中央機關的日常事務工作日益增加,除了與全國各地方、各部隊保持著密切的電訊聯系和上下文的關系外,還擔負一部分與友黨友軍來往的公文處理工作。中央書記處與中央各部委之間的聯系更加廣泛了。中央書記處日常文電的處理、總務工作、會務工作更加頻繁。原來的中共中央秘書處無論在職能上,在組織上已經不適應機關發展的需要,于是1941年9月28日《中共書記處關于任弼時、李富春、王首道、王若飛的任職通知》中決定“組織中央書記處辦公廳,執行書記處的日常工作”。從此,正式成立了中共中央書記處辦公廳。通過1941年9月王若飛起草的《中央書記處辦公廳的組織機構》列表中我們可以看到材料科仍作為了其管理檔案的內設機構。
八路軍檔案機構的設置
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為八路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之一。1937年8月2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式宣布由原西北主力紅軍,即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改編而成“國民革命第八路軍”,朱德、彭德懷任正、副總指揮。1937年9月11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按全國陸??哲姂鸲沸蛄校ò迅鳌奥奋姟备木帪椤凹瘓F軍”),并下達命令:將八路軍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八路軍總部改稱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部。朱德改任總司令,彭德懷改任副總司令。9月14日,朱德、彭德懷發布八路軍改為第十八集團軍的通令,但此后仍習慣稱為“八路軍”。抗日戰爭前,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原是廣東地方軍閥部隊(李濟琛的舊部),陳濟棠曾任第八路軍總指揮,下轄三個子師:第59師長余漢謀,第62師長香翰屏,第63師長李楊敬,該部番號后被蔣介石撤消。紅軍改編后,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兼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軍事委員會副參謀總長白崇禧、西安行營代主任蔣鼎文、第七集團軍總司令傅作義等國民黨高級將領紛紛電賀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朱、彭正副總司令。李宗仁、白崇禧賀電“望東指之旌旗,賦同仇而御侮,殲朔方之倭寇,復失地以奏功”。蔣鼎文賀電“率部抗敵,壁壘新增。行見馬肥苜蓿,壯秋塞之軍容;酒熟葡萄,勵沙場之斗志。揚我國威,挫彼寇焰,河山還我,指顧可期”。八路軍曾在抗日戰爭中參與太原會戰、在日本占領區內發動民眾一同進行游擊戰,設立敵后抗日根據地。并于1940年發動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大陸敵后戰場的主力。根據資料,至1944年5月,八路軍對敵作戰7.4萬次,殲敵15萬余人(待商榷);至1945年8月,八路軍已發展到90多萬人。1946年國共合作破裂,同年6月全面內戰爆發,9月八路軍、新四軍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但仍未統一名稱。直至1948年9月,中央軍委發出通知全軍團以上各部隊均冠以“中國人民解放軍”字樣。就是這樣,一直處于抗日戰爭最前線的八路軍部隊,在與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浴血奮戰,屢立奇功的同時,還培育出了一只能文能武、具有特殊戰斗力的檔案工作隊伍,這支隊伍在輔助部隊指揮員作戰、管理檔案等方面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八路軍總前委和各作戰部隊具有秘書工作性質的機構負責檔案的管理,這是根據指揮員和指揮機關的實際需要而設置的,一般稱為秘書處或者參謀處、總務處、機要室等。這些機構雖然名稱各不相同,但一般都具有管理檔案的職能。根據1938年8月毛澤東等在《致各兵團首長訓令》中有關機密文電應“指定可靠專員負責保管”的指示,旅或軍分區以上司政機關都設置了機要保密室,配備有機要秘書、機要參謀或機要文書專門管理機要文電。師以上參謀處機要科還建立了電整股,專門負責收集、整理和保管機密電報的工作。
秘書處以處理各種公文為主。據1937年7月11日《彭德懷、任弼時關于成仿吾或舒同任秘書處長問題給毛澤東、朱德電》中說:改編后,八路軍總指揮部和各師“官樣公文與應酬文電必大為增加”,故應設秘書處。毛、朱回電同意。于是,八路軍師以上指揮部門基本都建立了秘書處。秘書處內設文書科和總務科,負責公文處理、行政事務工作,這也包括檔案的管理工作。1938年8月前后,八路軍總部和一些師級指揮機關將秘書處改為參謀處。這是根據指揮員和指揮機關實際需要改變的。1940年3月《八路軍各級司令部(軍、師、旅、團)暫行工作條例》(草案)指出:在部隊首長身邊工作的秘書、參謀人員必須“具有優美的政治品質、現代的科學知識,先進的軍事理論和高度的技術技能,才能完善地進行司令部的工作”。就是說,在部隊指揮機關從事秘書和參謀工作的人員,不但要懂政治、通文理、熟公文,保管好檔案外,還必須懂軍事、會打仗。參謀處內設作戰科、偵察情報科、通訊科、機要科、隊訓科和秘書科。這些科的工作人員在作戰時當參謀,管理部隊時當助手,處理文件電報時當秘書。
在八路軍的司令部將秘書處改為參謀處的同時,八路軍總政治部和其他一些師級政治機關也將秘書處改為總務處??倓仗巸仍O文書科和總務科,分別負責文書處理和機關生活管理工作。在八路軍旅以上司政機關內還有一種稱為機要室的工作機構。機要室有綜合機要室和機要秘書室之分。綜合機要室內設秘書科、機要科和管理科,分別負責機要電訊、文書處理和行政事務工作。例如1939年晉冀魯豫軍區司令部內就設有機要室,兼有秘書處和參謀處兩種工作職能。還有些軍事部門設有機要保密室,配備1名機要秘書,主要負責機密文件和電報的承辦和保管工作。可見,不管哪個級別的部門都非常注重檔案資料的管理和保密工作。
為了便于保管戰時形成的重要檔案資料,八路軍還對戰時公文規格及分類立卷標準做出了具體要求。對于公文格式,1940年3月《八路軍各級司令部(軍、師、旅、團)暫行工作條例》要求:一是,草擬文件的電報以“簡單明了”為原則。二是,文件電報用紙大小要便于收藏和攜帶,以能在皮包內放下為宜。三是,一切文電草擬應從左而右橫寫清晰,不但使用紙張要大小一致,而且要書寫一致,即每份文件均應“橫寫由左而右,每頁20行,每行20字”這種書寫方法也是以便于案卷的管理為目的。此外,還對文電的格式及其他注意事項加以了規定。對于文電分類立卷,此條例還規定:各級司令部應將全部文件電報集中起來分為作戰類、情報類、部隊編制管理類、隊訓類、機要電訊類和文秘類等,然后分別各類立成“司令部案卷”,“案卷”務求簡單、輕便、便于攜帶和便于檢查與使用。
各部委檔案機構的設置
在恢復中共中央秘書處和建立中央辦公廳的時候,中央各部委的秘書、檔案工作也得到了加強。比如,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共職工運動委員會、婦女運動委員會以及其他一些機關都建立了秘書處。這些部委的秘書處內部一般的設置有文書科、收發科、材料科、機要室等。其中,中央各部委秘書處內設的材料科或機要室就是其檔案機構。檔案機構要求“凡機密文件必須專人負責嚴格保管,并不得向外泄露”。鑒于各部委文件使用頻繁,特對文書處理工作人員和借閱文件的人員提出如下要求:“調閱文件應當按時歸還,保管人員負責登記及催還之責,倘有遺失,由遺失者負責,過期不還而遺失者,保管人與遺失者共同負責”。各部委在文件管理方面還區分重要與不重要的兩部分,一切重要的文件,要專人嚴格管理,無保存必要的文件,一律登記監視銷毀,不得隨意拋棄。
1941年8月1日黨中央發出《中共中央關于調查研究的決定》以后,在中央建立了調查研究局,在各中央局、分局、省委、區黨委、八路軍、新四軍和抗日民主根據地的邊區政府設立了調查研究局或調查研究室。濃厚的調查研究空氣,也波及到了檔案工作的各個環節。1942年精兵簡政后,一些地方把調查研究室放在了秘書處,這樣,通過調查研究起草的文件更加實事求是,內容也更加豐富起來了。中央給各級調查研究部門的一項主要任務是“收集整理研究各地區客觀情況與主觀工作的材料”,特別是要注重收集敵友我三方面的文件材料。為了管理好在調查研究中所收集到的材料,調查研究局和調查研究室內部都設立了材料室來專門管理收集到的文件材料。同時還規定了調查研究與使用文件材料的規定。比如,黨務研究室和調查研究局的負責同志可以向秘書處借閱使用黨的絕密文件,其他研究人員可以根據中央辦公廳和中央組織部借閱文件的規定閱覽普通機密的文件。一些地方秘書處的檔案部門一方面向調查研究部門出借文件材料,一方面與黨務研究室或調查研究局的材料室合為一個檔案室,共同管理各種文件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