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會議和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兩次具有重大歷史轉折意義的會議。遵義會議是在中國革命處在危急關頭,黨和紅軍向何處去的歷史時刻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我們黨和國家在新中國成立后面臨向何處去的重大歷史關頭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
會議歷史條件
遵義會議召開前,黨中央已經連續召開通道會議、黎平會議和猴場會議,不同的思想、觀點、意見已經開始交鋒。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黨中央召開了中央工作會議,而且在中央工作會議召開前,全黨、全國已經開展了聲勢浩大的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
遵義會議前,毛澤東在行軍途中對王稼祥、張聞天及一些紅軍干部反復進行深入細致的工作。遵義會議上,王稼祥等積極發言,張聞天作反報告,支持毛澤東,在會上形成了多數。1978年9月,鄧小平在東北三省視察,走一路講一路,發表了許多意見。這些意見很快在中央領導層取得共識。
在遵義會議上,歷史選擇了毛澤東。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歷史選擇了鄧小平。毛澤東和鄧小平之所以得到大多數人的擁護和支持,絕不是偶然的。在遵義會議前,毛澤東的軍事指揮和組織能力已經在領導秋收起義、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以及在幾次反“圍剿”戰爭中得到充分展示。鄧小平作為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其才能得到全面展現。
會議內容和開會方式
從開會方式和內容的相同點看,這兩個會議都改變或調整了原定議程。遵義會議的原定議程是,博古作關于反對第五次“圍剿”的總結報告(主報告),周恩來就軍事問題作副報告。a06f7ad7fb9ca2bdf1ad78184ac82719后來張聞天在會上作了反對“左”傾軍事錯誤的報告,被稱之為反報告。毛澤東在會上作長篇重要發言,對博古、李德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進行切中要害的分析和批評,并闡述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戰術問題和此后在軍事上應采取的方針。毛澤東的發言引導了會議的走向,確定了會議的基調。會后根據與會多數人特別是毛澤東發言的內容,張聞天起草了《中央關于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的決議》,這個決議被中共中央召開的扎西會議正式通過。十一屆三中全會前,中央工作會議于1978年11月10日開幕,會議預先設定的議題是,討論農業、農村發展的決定和條例,商定1979、1980兩年國民經濟計劃的安排,討論李先念在國務院務虛會上的講話。中央政治局決定,在討論這些議題前,先討論一下結束全國范圍的揭批“四人幫”的群眾運動,從明年起把全黨工作著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問題。由于會議議程沒有提真理標準問題討論、思想路線轉變的問題,也沒有提當時黨內外普遍關心的一系列冤假錯案的平反問題,引起與會同志的不滿。從分組討論開始,就有人提出要為1976年天安門事件平反的重大問題。陳云在東北組發言,提出了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意見,受到與會同志的熱烈響應。由于會議的內容超過原定議題,會期也超出了原定時間。在閉幕會上華國鋒、葉劍英、鄧小平分別講話,鄧小平所作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提出了實現歷史轉折和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面臨的最重大、最關鍵的問題,指明了黨在今后的主要任務和前進方向,講話實際成為隨后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
確定議程、調整和增加議題,都是從當時最緊急、最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入手。遵義會議是把軍事問題和第五次反“圍剿”經驗教訓總結以及組織問題擺在了突出位置。而中央工作會議則是將黨內外普遍關心的一系列重大冤假錯案的平反問題增加到議題之中。
兩個會議都進行了重大人事變動和調整。遵義會議作出了幾項重要決定,其中三項都與組織人事有關。一是毛澤東由中央政治局委員升為常委,王稼祥由政治局候補委員升為政治局委員。二是常委進行適當分工。三是取消博古、李德、周恩來組成的“三人團”,同時周恩來還是黨內委托的對于指揮軍事上下最后決心的負責者。十一屆三中全會經過認真討論和醞釀,增選陳云為中央政治局委員、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員會副主席;增選鄧穎超、胡耀邦、王震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增補黃克誠、宋任窮、胡喬木、習仲勛、王任重、黃火青、陳再道、韓光、周惠為中央委員,選舉產生由100人組成的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陳云為第一書記。如此重要的會議,只有進行組織人事變動和調整,才能改變力量對比,調整和改造領導層和有關工作機構。
會議策略
遵義會議和十一屆三中全會之所以開得成功,還注意了開會的策略。遵義會議上,只在軍事路線和軍事指揮上進行討論,沒有涉及六屆四中全會的政治路線,因為當時迫在眉睫的是組織問題和軍事問題,解決了這兩個問題也就解決了紅軍的生存和發展問題。如果這時就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等重大問題一攬子解決,不僅不現實,也做不到,其結果只會事與愿違,適得其反。
十一屆三中全會前的中央工作會議在小組討論時,也有人提出對“文化大革命”怎么看的問題。但是,中央沒有對這個問題匆忙作結論。這也是從全局和長遠方面考慮問題的一個策略,如果條件不成熟硬要作結論,就會造成黨內的不團結、不統一。
遵義會議“是中國黨內最有歷史意義的轉變”,在黨的歷史上“是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
(摘自《百年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