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中文名字叫方秦。這個名字是我們公司的同事集體幫我起的,它和我的性格比較一致,方方正正、規規矩矩。
來到中國以后,我一直在留心觀察一些中國企業,特別是電力、公共事業和工業領域的客戶,想了解這些企業是否有意識地減少生產過程對環境的不良影響。我看到中國政府在環境保護、增效節能和減排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中國在“十二五”規劃中還特別提到,要提高不同行業的能源利用率。這是一個非常積極的信號,我們也非常支持這種趨勢,并會盡力支持中國的發展。
我的孩子現在就在北京上學。有一天晚上,我陪孩子做作業,題目是“你家的碳排放情況”。他們班上很多同學家的碳排放水平是4,我們家的碳排放水平是低于這個數字的。數字越低說明碳排放水平越低,能源的消耗越少,我的孩子因此而被其他孩子羨慕。這只是個小例子,但可以看出中國的很多機構和普通民眾都意識到了節約能源的重要性。
如果我們對比一下碳排放的水平,可以看到,美國和中國大概是10:6;即便是在中國國內,城市和鄉村的能源消耗、碳排放水平的差距也是相當大的——經濟越發達的地方,對能源的消耗就越大。因此,政府要教育老百姓,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居民降低自己生活中的能源消耗,減少生活中的能源浪費。比如,對使用過的材料進行回收、對廢水加以循環利用、隨手關燈關電視以及各種不需要的電器設備,等等。
必須承認,每個人種種細小的努力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但要提高能源的利用率,還要依靠技術。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在學校里都學過,像石油、天然氣這種一次性能源,從開發到從插座里面獲得電力,大概會損失掉2/3的能源。而實際上,在發電廠節約1%的消耗就可以產生巨大的后期效益;在輸電的過程中,通過監控來優化整個輸電過程,也可以極大地降低能源損耗;在配電端,我們現在經常會談到智能電網系統,智能電網可以幫助電力公司在配電的過程中監控電流的使用情況,為客戶在合適的時間、以合適的價格提供合適的電力。
據我了解,在美國,智能電網更多的是通過在家居中安裝智能的測量儀器,從而讓后臺的能源供應商和系統能夠借此調配負載、負荷,進行配電。在歐洲,智能電網的主要投資方向是將各國不同的電網連接在一起。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中國市場對智能電網的需求與歐洲和美國有相似之處。但是,中國又有自己獨特的地方,不僅僅是因為中國的地理環境,也和中國的輸電系統有關。
由于中國特殊的地理環境,需要把大容量的電力從水利能源豐富的西部長江地區,傳輸到能源需求集中的東部地區,還要把新的風能資源從北方和內蒙古這種內陸地區以高效、大容量的方式傳輸到東部沿海地區。這不但需要有一定的硬件措施,比如特高壓輸電線路,也需要使用相應的軟件設備來控制電流、電壓,以便能夠將電力更高效、更智能地傳輸到有電力需求的地方。比如,ABB的監控系統就可以告訴用戶什么時候使用什么樣的電器、什么時候的能源更清潔、更便宜,以及在什么時候打開空調才更經濟等等。
總之,如果我們每個人、每個企業都能夠在點點滴滴中努力做到節能減排的話,這種集合起來的貢獻將是非常大的。從全球的角度來看,要實現可持續的發展,更是需要我們改變自身的生活態度,提高能源利用率——這不僅僅是中國的問題,也是全球的問題。
編輯:尹潔 美編:陳思璐 編審:吳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