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下,錯綜復雜的中東形勢呈現緊張局面。美國想以研制核武器為由加大對伊朗的制裁,以色列威脅要打擊伊朗核設施,伊朗則揚言進行“導彈復仇”,以色列怎么辦?據以色列《國土報》11月13日報道,以色列已在5處空軍基地部署了由“箭”式攔截導彈和“綠松石”雷達組成的導彈防御連,再結合針對親伊朗的黎巴嫩真主黨和巴勒斯坦哈馬斯的低層反火箭/炮彈系統,以色列儼然撐起維護自身安全的保護傘——覆蓋全部國土的“導彈防御系統”,但是管用嗎?
伊朗導彈的克星
1991年初爆發的海灣戰爭期間,時任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就曾屢次下令以“飛毛腿”改進型導彈襲擊以色列城鎮。20年后的今天,以色列又要面對另一個對手——伊朗。近日,由于伊朗核危機陡然升溫,以色列總統佩雷斯公開提出軍事打擊伊朗核反應堆的可能性,而伊朗方面強硬回應,頻繁進行彈道導彈部隊演習。以色列空軍第167防空旅則在特拉維夫7點鐘方向約20公里外的帕爾馬契基地進行了模擬反導演習。這次演習假想伊朗革命衛隊把所有國產“流星—3”中程導彈一股腦兒傾瀉到以色列境內,這些導彈可能攜帶有致命的化學武器彈頭。
在發射場地上,巨大的發射器已經聳立待命,每個發射器都載有6枚以色列飛機工業公司(IAI)研制的“箭—2”攔截導彈,同時以軍的“綠松石”雷達正掃視著天空。“箭—2”導彈防御系統的操作人員戴著防毒面具,身穿防護服,在一個受到化學毒劑污染的環境中進行實地演練。與美國大名鼎鼎的“愛國者—3”自動控制反導系統不同,以色列的“箭—2”系統可由軍官們自己決定何時發射攔截彈。 IAI公司的項目經理達尼?佩雷茲說:“我們做了許多測試,大部分都成功了。不過,這種武器系統到底如何,只有在戰爭中才能得到驗證。”
1991年,美以正式開始研發“箭”式系列反戰術彈道導彈防御系統。經過長達20年的發展,該系列迄今有兩種型號,即“箭—1”型和“箭—2”型。軍事專家稱,“箭”式是一種戰區防御系統,即只能用來攔截中近程導彈,而非跨洋的洲際導彈,不過以色列是個小國,幾個導彈連就足以覆蓋全國,因此沒必要“求全責備”。最早誕生的“箭—1”型導彈兼顧反飛機和反導作戰任務,速度較慢,殺傷力有限。“箭—2”主要用于反導作戰,并以高空為主要作戰空域,最大飛行速度達到10倍音速,最大攔截距離達90公里,帶有紅外導引頭,用于捕獲、跟蹤在高空飛行的戰術彈道導彈。與美國“愛國者—3”反導系統相比,“箭—2”的截擊點要更高一些,可以有效行使高層防御職能。目前,以色列采取將“箭—2”與美制“愛國者—3”混合部署的方式,以期形成更高攔截效率的多層防御體系。
以色列專家指出,“箭”式反導系統已經融入以色列與美國的軍事同盟體系。如果伊朗發動攻擊,第一個警告將來自美國,美國偵察衛星會在伊朗“流星—3”導彈一點火就探測到煙霧熱量,這個情報將很快傳遞給以色列。旋即,以色列“箭—2”系統的“眼睛”——“綠松石”雷達就開始跟蹤“流星—3”。這時大致是“流星—3”的上升階段。利用“綠松石”雷達跟蹤數據,以色列軍官就能判斷可能的發射點,該信息會同時傳送給以軍的戰斗機部隊和地面防空部隊,前者可根據彈道數據進行逆向反推,執行對伊朗革命衛隊的導彈發射車的毀滅性打擊,破壞其實施第二輪攻擊的能力,后者則啟動“箭—2”導彈連的作戰程序,并通過以色列國土前線司令部向伊朗導彈可能波及的地區發出警報,以色列公民將有幾分鐘的時間進入避難所,戴上防毒面罩。“箭—2”攔截彈發射后,將由“綠松石”雷達引導至目標附近,再利用可探測伊朗導彈熱量的傳感器逐步接近,之后,“箭—2”導彈戰斗部自行引爆,摧毀伊朗導彈彈頭。
民航客機也裝反導系統
客觀來說,以色列手中光有“箭—2”和“愛國者—3”尚顯不足,因為每枚導彈單價都超過300萬美元,完全防御伊朗“如同生產小汽車一樣”造出來的中程導彈恐怕不現實。況且,根據以色列情報機關摩薩德掌握的信息,伊朗革命衛隊早已將多達200枚近程彈道導彈擴散到以色列家門口的敘利亞和黎巴嫩,這還不包括伊朗援助給黎巴嫩真主黨和巴勒斯坦哈馬斯武裝數以萬計的火箭彈。
為了應對“不對稱威脅”,以色列國防軍于今年3月正式將“鐵穹”反火箭彈系統投入實戰,迄今已成功攔截了數十枚哈馬斯發射的火箭彈。該系統具有全天候作戰能力,導彈發射后可在數秒鐘內有效擊毀來襲的火箭彈和炮彈。據開發商拉斐爾公司介紹,一套“鐵穹”系統可以防御150平方公里的面積。該系統并非以軍的終極產品,由于哈馬斯和真主黨的火箭彈的威力和射程持續提高,特別是真主黨已獲得伊朗援助的“飛毛腿—B”近程彈道導彈,因此以軍還將在近期列裝一款射程比“鐵穹”更遠的導彈防御系統——“大衛投石索”,這是一種能夠有效攔截遠程火箭彈、近程彈道導彈、低空巡航導彈、一般航空器等多種目標的先進防御武器,有效射程在40—300公里之間,而“鐵穹”的射程為5—70公里。
更有意思的是,以色列最近還對民航客機采取了反導措施,防范可利用肩扛式地空導彈對其“下毒手”的恐怖分子。據報道,以民航客機上安裝的“音樂”系統為客機提供了3層防線。頭一道防線是利用探測器掃描探測,規避風險。“4個探測器能夠始終監測飛機周圍,便攜式防空導彈所采用的任何傳感器都能被它監測、干擾,這可使飛機能夠保持在射擊范圍之外,整個過程無需客機駕駛員的介入。”該系統的研制公司負責人說。如果這一點做不到的話,飛機上的強電子防御系統便在導彈發射前使其傳感器失靈。若再不濟,就該激光束發射器出馬了,它向飛行中的導彈準確發射一束激光,瞬間摧毀導彈的傳感器,從而使導彈直接墜落地面。
美俄反導系統也不完美
事實上,自可運載核彈頭的彈道導彈成為戰爭主角后,獲得有效的彈道導彈防御能力同樣是各軍事大國夢寐以求的目標。從上世紀末起,隨著美國提出分層彈道導彈防御概念,各國紛紛發展多層次攔截敵方彈道導彈的系統,但除了國土狹小的以色列,其他國家均未構建起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導彈防御系統。
美國已部署或開發中的攔截導彈品種很多,能夠形成多重彈道導彈攔截體系,使防御貫穿敵方彈道導彈飛行的全程。在西部部署的陸基導彈攔截系統,配合部署在驅逐艦上的海基“標準—3”攔截導彈,可對進入距地面400多公里的大氣層外的彈道導彈實施攔截,如果沒有成功,美國人還有戰區高空防御系統和“愛國者—3”構成的雙層“末段攔截”體系,能夠在150公里至60公里的高度展開末段攔截。美國的國家導彈防御系統(NMD)號稱能“保衛全國”,但那是未來的事。目前,美國已部署的攔截導彈集中在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亞州和阿拉斯加州,主要針對太平洋彼岸的中國和俄羅斯,東部則是“一片空白”。撇開防御范圍不說,這些攔截手段應對所謂“流氓國家”的導彈尚可,若遇到強勁對手卻并不一定靈光。從1999年至今,美國進行了約15次導彈攔截試驗,其中至少5次失敗。
由于經濟實力不濟,加上必要的預警指揮系統有相當一部分被從蘇聯獨立的國家“剝奪”,俄羅斯繼承自蘇聯時代的A—135系統處于半癱瘓狀態,這套用于保護莫斯科的系統曾是世界上第一種投入使用的彈道導彈防御系統,它采用兩種核導彈,通過爆炸形成的大量碎片以及核沖擊波,摧毀所有來襲目標,可是,如此“另類”的防御武器在沒有“核大戰”可能的今天缺乏用武之地。至于俄制S—300、S—400防空導彈,末段反導能力尚可,所謂的“強大反導能力”只存在于宣傳材料中,至少目前是這樣。
編輯:田亮 美編:苑立榮 編審:吳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