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結束的亞太經合組織第19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一再出現的英文縮寫“TPP”成為世界各大媒體報道中的關鍵詞之一。TPP全稱是“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協定”,其最初是由新加坡、智利、新西蘭和文萊4國在2005年達成,次年5月底正式生效。2009年,美國宣布加入該協議談判,并將之提升到“21世紀的貿易規則”的高度,遂成為現在的TPP。此后,澳大利亞、秘魯、馬來西亞、越南、日本相繼成為談判成員。據了解,TPP的基礎框架涵蓋了21個行業,采取“一刀切”的自由化原則,尤其是在知識產權保護、基礎產業的對外開放等方面,要求比WTO更為嚴格,而且協議內容明顯有利于提升美國在亞太地區的主導地位和影響力。
環球人物雜志:美國為什么迫不及待地力推TPP?
孫立堅(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經濟不行的時候,就搞了華盛頓共識,對自己周邊的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說,對你們有利的策略就是開放你們的市場,這為美國向海外市場滲透帶來了非常好的環境。這次的TPP是華盛頓共識的翻版,美國自己擺脫不了金融危機的困境,就希望在亞洲舞臺上施展能力。因為亞洲是美國最大的潛在市場,美國需要一個能在亞洲獲得利益的渠道,就是高規格的、有利于美國行業的開放性市場。
環球人物雜志:美國正在不斷勸說亞洲國家加入TPP談判,但中國還沒收到邀請。美國推動TPP是為了打壓中國嗎?
孫立堅:美國現在是搭建舞臺、定游戲規則的時候,游戲規則必須要大家用起來才能形成慣例,如果都是一些小國在里面玩,TPP會被邊緣化的。所以美國的步驟是先把游戲規則定好,然后拉成員,再把規模做大,最后把市場大的成員如印度、中國都拉進去。
在亞洲的舞臺上,最大的一個國家就是中國,所以美國在其亞洲戰略中,必須考慮怎么在和中國的競爭中取得優勢。客觀上,美國當然要把中國看成競爭對手,但這不等于說美國要把中國排斥掉。如果把中國看成敵國,美國自己肯定也是要倒霉的。如果TPP沒有得到來自中國的利益,美國是一點意思都沒有的。
環球人物雜志:所以中國加盟TPP的話,弊多利少?
孫立堅:目前TPP的門檻只是對美國有利、對中國不利,TPP的21個領域沒有一個像WTO那樣采取特殊行業可以另外處理的方式,全部是零關稅或者低關稅。TPP涵蓋的21個行業都不是我們擅長的,我們加進去,等于是在賠錢。所以我們要慢慢地論證,看清楚這是一出什么樣的戲。
環球人物雜志:未來,中國會不會加入TPP談判?
孫立堅:有可能。人家搭好臺、我們去唱戲多舒服,但假如給我們的都是站邊角、拉大幕的角色,我們去干嗎呢?所以我們現在正在關注日本,它不想加入的就是兩個行業,農業和醫療,因為加入TPP會遭到很大的打擊。如果美國今天為了要拉成員、把TPP做大,而開始對一些國家的特殊行業采取另外處理的方式,那么中國就可以跟美國談了。畢竟,假如TPP有許多環太平洋國家加入的話,這個市場中國也是要重視的。所以在這個問題上,中國絕對不會采取“TPP是美國的,我們堅決不玩”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