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1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黎元洪被選為副總統兼領鄂督。不久,袁世凱被選為大總統,黎元洪仍在湖北。8月,黎元洪與袁世凱合謀,誘殺湖北軍政府軍務部副部長張振武和湖北將校團團長方維。黎元洪平生最為人詬病處即是此舉。
張振武在武昌首義中與蔣翊武、孫武并稱“三武”。軍政府成立后,他擔任軍務部副部長,貪污受賄,迅速腐化。但他畢竟是元勛,黎元洪在國人的眼中由“菩薩”變成了“屠夫”。黃興發電質問,黎元洪回電列舉張振武的罪行,說:“但當為民國固金甌,不當為個人保鐵券。”此電一出,輿論才漸漸平息。
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身亡,孫中山發動的“二次革命”失敗,革命黨人流亡海外。沒有掣肘的袁世凱把黎元洪當作心腹大患,軟硬兼施要他進京。從此,黎元洪只有名位,再無軍隊實力。這也是北洋軍與南洋軍的差異,北洋軍文化偏低,成為袁世凱及其部將段祺瑞、馮國璋們的私家軍,黎元洪統轄的軍隊沒有這種意義的效忠。但黎元洪仍有實力,他的德望也是一種政治力量。為了拉攏黎元洪,袁世凱讓第九子做了黎家的女婿。
袁世凱想當皇帝,曾數次試探黎元洪口氣。有次問他:“近來有許多人要我做皇帝。親家,你看怎樣?”接著馬上又表白:“這些人當然是胡鬧。”黎元洪回答說:“革命的目的是推翻專制,建立共和。親家如果做了皇帝,怎對得起武昌死難烈士。”
帝制鬧劇甚囂塵上時,黎元洪說:“項城(即袁世凱)如有野心變更國體,予當追隨國人之后,誓死反對。”但袁世凱決心更大,黎元洪以辭職的方式消極抵制。稱帝失敗,袁世凱的政治遺產落到段祺瑞之手。1916年6月7日,在段祺瑞的支持下,黎元洪繼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半年后,他任命蔡元培為北京大學校長,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等精英云集北大,中國的頭腦風暴終于誕生。有報道說:“北京政府有這個度量把全國最好的大學交到國民黨人蔡元培手里,在北洋時代,沒有誰比黎元洪當政時表現得更為開明與從容。”
但頭腦的風暴尚不能左右肢體的亂動。段祺瑞認為黎元洪是自己一手扶上總統寶座的,打心眼里瞧不起他。國務院秘書長徐樹錚是段祺瑞的心腹,曾寫通知說現在是責任內閣制,所有總統的信件皆要送到國務院開拆,直到徐世昌一日來訪,問及所寄的信件,黎元洪才知曉此事。還有一次,徐樹錚送公文蓋印,內容是山西省變動3名廳長,黎元洪問原因何在,徐樹錚竟不耐煩地說:“總統但在后頁年月上蓋印,何必管前面是何事情!”
1919年,段祺瑞繞開黎元洪跟日本簽訂軍事借款,媒體披露后輿論大嘩。黎元洪借機罷免了段祺瑞。徐樹錚聯合北洋督軍準備在天津建立臨時政府,推翻黎元洪,再擁段祺瑞上臺。沒有武裝實力的黎元洪病急亂投醫,邀請張勛入京調停,不料張勛倒戈,反而讓溥儀復辟。
北京城里再掛大清龍旗。為挽救民國,黎元洪不計前嫌,致電身在南京的副總統馮國璋,讓他在南京代行總統職權,又起用段祺瑞為國務總理,討伐張勛。
平定張勛之后,段祺瑞親自接黎元洪回總統府,黎堅辭不愿當總統。少了黎元洪的北京政府,就像少了黏合劑,大批議員南下,在廣州推舉孫中山為大元帥,一國出現了兩個政府,民國至此徹底分裂。一個悠久的文明國家的政治舞臺不得不由暴力決定一切,歷史學家稱此為“民國史上之最大不幸”。(未完待續)
編輯:王晶晶 美編:陳思璐 編審:張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