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廷頓早在世紀之交就預言:21世紀的沖突必將是文明與非文明的沖突。回首過去的十年,我們驚訝地發現亨廷頓的預言是多么準確啊。自美國“9·11”事件以后,伊斯蘭文明與基督教下的西方文明沖突日益激烈,戰爭陰影在中東揮之不去。
文明,某種程度上說是因為文化。面臨當今世界上的多元文化,我們何去何從?
“君子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翻開《論語》,細心品讀,我們會驚訝地發現,至圣孔子那字字珠璣的箴言在穿超了兩千多年厚重的歷史后仍閃爍著熠熠光輝,且在戰爭沖突不斷的今天愈發顯得耀眼奪目。
“和而不同”,就是說在文化上我們要相互借鑒,共同繁榮,而不應排斥其他民族。要知道,陽光如此燦爛,是因為它包含了赤橙黃綠青藍紫等多種色彩;大自然如此美麗,也是因為我們置身其中時,可以聽到鳥兒啁啾,松濤陣陣,流水淙淙。
孔子提倡的“和而不同”,是我們人類文化的力量之源。
在當今世界格局多極化的大背景下,各種文化的衍生、發展乃至沖突是必然的,關鍵在于我們應當如何應對這一趨勢。任何文化都沒有尊卑優劣之分,它們均是各民族智慧的結晶,均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只有堅持“和而不同”,才有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人類生活才會如此豐富多彩。倘若各國均以本民族文化優秀為由,去強行改造其他民族的“劣等”文化,其行徑與法西斯又有何區別呢?這種文化領域內的霸權主義是不會促進世界文明的,甚至會加劇民族沖突,激化民族矛盾。阿富汗、伊拉克戰后所嫁接的美國的所謂民主文化引起的不良反應,已經雄辯地證明了這一點。
當然,各種文化和諧共處,不僅需要發達國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意識到文化多元的重要性而不再強行對別國輸入,也需要各國重視本國文化,勿盲目追隨他國的所謂先進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不至于迷失自己。
早在1987年的一次諾貝爾獎得主聚會上,那些諾貝爾獎得主們就已經呼吁:“人類要解決未來的生存發展問題,需要回溯到2500年前,向中國的孔子追尋答案。”在新的時代,以新的目光重新審視孔子,學習孔子的“和而不同”的文化觀,從中汲取人類文化的力量,我們定會獲益良多。
執筆之初
建立和諧中國、和諧世界是人們的共同愿望,而兩千多年前就倡導“和為貴”思想的孔子讓我尤為景仰,我認為孔子思想就是和諧的力量之源。然而這個內容很寬,不易議論,于是我就選“和而不同的文化”作為突破口。我由文化想到文明,由文明想到當前的世界戰爭,作文的思路就反過來由文明引出文化,然后專議“和而不同的文化”。行文時,一是注意思路的清晰;二是考慮材料的新穎、大氣;三是爭取說理較全面、辯證。
教師直言
全文思路清晰:開題即凸顯“文明”的議題,由文明自然地想到文化,想到中國的圣人孔子,隨即談孔子“和而不同”思想的意義。分析過程中,作者十分注重辯證說理:第六自然段中先承認“文明沖突”是必然的,后分析“強行改造其他民族的‘劣等’文化”的危害;第七自然段在勸誡發達國家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后,又要求其他各國“不要迷失自己”。由于說理的客觀、周密、辯證,故所述之理令讀者信服。
【作者系湖北省孝感高級中學學生,指導并置評:陳繼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