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是一篇設喻新穎風趣、諷刺辛辣犀利、描繪形象傳神的典范之作。
一、設喻之新穎風趣
巧用比喻說理可以將抽象的事理具體化,艱深的事理淺顯化,可以化腐朽為神奇,變枯燥為風趣,從而增強雜文的形象性和感染力,使大家一讀就懂。
對于批判繼承文化遺產這樣的重大問題,如果擺開陣勢鋪開來談,在一千字左右的雜文中是不可能談好的。作者化繁為簡,先把文化遺產比做一所大宅子,然后從正反兩方面設喻,先反面設喻批判對待文化遺產的三種錯誤態度:將徘徊不敢走進門的逃避主義者比做“孱頭”,將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燒光的虛無主義者比做“昏蛋”,將欣欣然接受一切的投降主義者比做“廢物”。在論述對待文化遺產中“拿來主義者”應持的正確態度時,作者也設置了三組比喻:將文化遺產中的精華部分比做“魚翅”,將文化遺產中既有益又有害的東西比做“鴉片”,將文化遺產中的糟粕部分比做“煙槍”“煙燈”和“姨太太”。這些比喻都十分貼切,絲絲入扣。
在文中,不僅整體比喻(如“大宅子”)是貼切的,而且文章局部許多地方也廣泛使用比喻來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比如在說“閉關主義”的危害時,“打破了大門”“碰釘子”就形象地揭示出清政府閉關鎖國,以致與帝國主義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的事實。這樣寫比直陳史實更新穎,幽默。
二、諷刺之辛辣犀利
魯迅認為,諷刺的生命是真實,不必是曾有的實事,但必須是會有的實情。所以它不是捏造,也不是誣蔑;既不是揭發隱私,也不是專記駭人聽聞的所謂“奇聞”或“怪現狀”。是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杰出的幽默才能,卓越的諷刺藝術,使魯迅先生的雜文辛辣犀利,妙趣橫生,讓讀者在露出會心微笑的同時,對所笑對象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在文中,作者為了諷刺那些“送去主義”者的行徑和濫調,便說“我在這里也并不想對于‘送去’再說什么,否則太不‘摩登’了”。這既挖苦了“送去主義”,也旁敲側擊地諷刺了“摩登”作風,可謂一箭雙雕。與之相對的是作者倡導“拿來主義”的主張:“我只想鼓吹我們再吝嗇一點,‘送去’之外,還得‘拿來’,是為‘拿來主義’。”其中,“鼓吹”絕不是唆使、煽動別人去干壞事,而是理直氣壯、義正詞嚴地宣揚真理。“吝嗇”貶義詞褒用,表明對經濟、文化財富應有的正確態度,而且對“送去主義”者數典忘祖、媚外求榮的敗家子行徑也是一種嘲弄、揶揄。
三、描繪之形象傳神
在《拿來主義》一文中,作者刻畫了這一類人的嘴臉。如文章的開篇,作者運用了一連串的反語來描繪御用文人的“送去主義”。送古董去巴黎進行“不知后事如何”的展覽,所謂“大師”們捧著古畫和新畫企圖在歐洲各國一路地“掛”過去以“發揚國光”,又提到當時國民黨政府想送梅蘭芳去包括蘇聯在內的歐洲傳播“象征主義”。作者用精練、傳神的動詞,恰當的修飾語和限制語,既十分形象地活畫出了“送去主義”者的可憐相、寒酸相,也惟妙惟肖地刻畫出國民黨政府卑躬屈膝、崇洋媚外的奴才相。
又如“我們之中的一個窮青年,因為祖上的陰功(姑且讓我這么說說罷),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問他是騙來的,搶來的,或合法繼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換來的……”“做了女婿換來的”,多么“精湛”、多么“藝術性”的回答。作者夸張地勾勒出了這類人荒謬的生活邏輯,揭露了他們的丑惡嘴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