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導航】
在平時的習作練習中,筆者發現,許多學生習慣用堆砌大量事例的方式來論證,寫出來的文章毫無新意。論證方法單一,事例運用機械以及抽象的說理、概念化的論述,使得文章單調、枯燥、乏味,嚴重影響了文章的說理效果。由此可見,論證方法的適當運用,是寫好一篇議論文的關鍵。寫議論文,怎樣才能使論證出彩?學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嘗試。
一、比喻明理,形象生動
所謂比喻明理,就是在論證過程中,巧妙地運用人們比較熟悉的事物或典故作比喻,來闡述人們比較生疏的抽象的道理,以收到喻理結合、虛實相生、深入淺出的論證效果。在議論文中,采用比喻論證的方法可以化抽象為具體,化深奧為淺顯,化枯燥為生動,使論點更易懂,更風趣,更生動,從而更容易獲得讀者的認同。同時,好的比喻往往能以簡約的文辭、生動的形象增加文章的文采。除此之外,學生還可以采用連續設喻的方式來增強文章的氣勢。
二、鋪排說理,彰顯氣勢
所謂鋪排,就是鋪陳、排比,它是將一連串內容緊密關聯的景觀物象、事態現象、人物形象等,按照一定的順序組成一組結構基本相同、語氣基本一致的句群。學生可以嘗試將一組同類的事實論據進行高度概括,一個事例概括成一句話,以排比形式出現。采用排比句說理,能步步緊逼,環環相扣,層層推進,讓人感受到鞭辟入里的邏輯力量。鋪排不僅能使句式整齊、韻律和諧、氣勢磅礴,更能讓論據充分,使其論證力量陡增,收到深化論述的效果。
三、對比析理,深刻有力
所謂對比論證是把兩種事物加以對照、比較后,凸顯正的一面的論證方法。這是一種常用的、有說服力的論證方法。聞一多說:“一切的價值都在比較上看出來。”“有比較才有鑒別”,兩種事物一經對比,就可以分辨出彼此間的差異。真與假的對比,可以去偽存真;善與惡的對比,可以懲惡揚善;是與非的對比,可以撥亂反正。因此,在運用例證法時,運用對比論證,把矛盾或對立的事實加以比較,從正反兩面進行說理,從而揭示事物的本質。這既能增強文章的感染力,又能使文章所闡述的觀點更加深刻,更有說服力。
四、假設推理,以退為進
假設推理論證又稱反事實假設論證,即以“反事實”的思維方式,對已經發生的客觀事實進行假設性推理。通俗地說即以“假如不……而是……,那么就會……”這種假設的方式,對已經發生的事實進行其他可能性的推斷,在對比中,對已經發生的事實進行評析,從反面進行假設,進而推論論據的真實性、可靠性,從而有力地論證中心論點。這種“反事實”思維是就事實的相反情況進行的一種假設推斷,從而讓人們覺得,如果按這種“反事實”情況應對的話,“未發生”的事情本來也可能成為現實的一種,大大加強了文章的震撼力。
除此之外,在寫作中,我們還可以運用例證法、引證法、類比法、演繹法、歸納法等論證方法。為了使文章更有說服力,學生可以按照自己掌握和挑選的論據,綜合運用多種論證方法進行論證,這樣既會使得文章靈活多變,又能使文章邏輯嚴密,深刻有力。
【范文精評】
示弱也是一種
人生智慧
□陳偲邁
雪壓青松,青松彎曲枝丫,將積雪從身上抖落,重又精神抖擻展雄姿;
風摧蘆葦,蘆葦低頭彎腰,讓疾風從身邊掠過,重又昂首挺胸舞風采;
雨打碧荷,碧荷傾斜屈身,讓急雨從身上滑落,重又意氣風發亮倩影。
在重壓面前,青松、蘆葦和碧荷選擇了彎曲,選擇了示弱,而正是這種選擇,使它們重又生機盎然。可見,示弱不是倒下,而是為了更好、更堅定地站立。示弱也是一種人生智慧。(文章運用“興”的手法,引入正題;通過鋪排說理,順勢引出文章中心論點)
“示弱”,顧名思義,就是把自己的弱點展現出來。但示弱不是軟弱、懦弱、退縮,而是人生的另一種智慧,是一個人品格的展示。
示弱是一種尊重、禮讓和寬容。富蘭克林在參加某次議會活動時,有位議員對他大肆攻擊。富蘭克林并不反駁。他知道這位議員非常博學,又聽說他珍藏了幾部非常珍貴的書,遂表示希望借書一閱。議員立即把書送來。一星期后,富蘭克林將書送還,并附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那位議員讀后深感慚愧和敬服。富蘭克林沒有一味地“逞強”,而是“虛晃一槍”,巧妙地“退讓”。這既尊重了對方,滿足了對方的好勝心理,也因此獲得了對方的肯定。可見,用豁達而寬容的態度對待一些無禮的挑釁,猶如太極云手,往往會收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這何嘗不是一種處世的智慧。(作者運用例證法,列舉富蘭克林這一典型事例,圍繞觀點進行分析論證,豐富了文章的內涵,增強了文章的論證力量,內容充實。最后采用歸納分析法、比喻論證法,總結上文,使觀點鮮明,行文緊湊,結構嚴謹)
示弱是一種謀略。東漢末年,英雄輩出。諸葛亮大智若神,魯肅大智若愚,而劉備卻是大智若怯,處處示弱,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曹操煮酒論英雄。當時,劉備勢力弱,為防曹操謀害,他主動到后園種菜,韜光養晦。一日,曹操煮酒和劉備談論天下英雄,劉備大談袁術、劉表、孫策、劉璋等人,唯獨不說自己。當曹操指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時,他又“吃了一驚,手中所執匙箸,不覺落于地下”。正因為他處處示弱,裝出一副害怕的樣子,“操遂不疑玄德”,才沒有把他當做競爭對手,這才有了后來三足鼎立的局面。可見,示弱是一種隱藏,是一種韜光養晦,是一種潛在的蓄勢,是一種真正的人生智慧。(巧妙運用例證法和因果分析法,有的放矢,深入淺出。隨后運用演繹推理論證,從現象挖掘本質,深入闡明分論點,行文開合自如)
示弱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有效方法。古人曰:“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從自然界到人類社會,“嫉妒”似乎無可避免。要趨利避害,就要懂得示弱,善于示弱。澠池之會后,藺相如對口出狂言的廉頗退避三舍,才有了廉頗負荊請罪的美談,才有了趙國的國泰民安。這種示弱并非真正的弱小,而是一種主動把握生活的自信和從容,是一種“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的人生大智。(作者首先采用引證法,引用古文從反面闡明“示弱”的重要性,觀點深刻,彰顯文化底蘊。緊接著列舉將相和的事例,進一步挖掘“示弱”的內涵,語言精練,觀點獨到,深刻)
示弱不是軟弱,而是示強的另一種方式,是人生的另一種智慧。這就像拳擊時,先把拳頭縮回來再打出去,拳頭才有力度。它的目的是為了在關鍵時候,展示最強的生命力。朋友,你認為呢?(妙用比喻論證,生動形象,無疑而問,引人深思)
總評
本文以“示弱也是一種人生智慧”總領全文,然后在主體部分并列了四個分論點:示弱是一種尊重、禮讓和寬容;示弱是一種謀略;示弱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有效方法;示弱不是軟弱,而是示強的另一種方式。作者采用這種“提綱挈領式”手法巧妙構建全文,使得文章論點鮮明,思路清晰,結構嚴謹;分析問題絲絲入扣,邏輯嚴密,很有思辨性。
此外,選材豐富、典型,論證方法靈活多變,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本文巧妙采用例證法、引證法、比喻論證法、因果推理論證法、歸納論證法等論證方法使得材料與觀點完美結合,使文章主題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