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燈新茗月同煎,淺甌吹雪試新茶,”文征明筆下的茶趣似乎成為現如今許多茶客所追崇的。清飲淡茶,已成為人們約定俗成的飲茶習慣。但是,總有這么一些茶友,用自己特立獨行的方式來“拼配泡制”出屬于自己的繽紛茶味,讓清雅的茶煥發出奇幻魅力的一面。
調飲茶,又稱調配型茶飲料,是以茶葉為主體,添加果汁、糖奶、香精、食用酸、花草、甚至中草藥等配料中的一種或幾種,經過搖制或調和而成的飲料。調飲茶不僅在豐富的口感上更適宜廣大的人群,中西結合的時尚感和其鮮明的保健功效,也受到都市白領和中老年人群的喜愛,在茶飲市場上占據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與茶的N種結合方程式
作為80后的茶藝師,施莎莎已經是—位經驗豐富的“老手”了,自大學選擇茶學專業開始,這位年輕的美少女就與茶結下了深厚的情緣。小小的一芽嫩葉不知從何時開始牽動著她的夢想,大學報考了茶學專業,認真專研。早在學校的時候,就常常自費參與網絡上茶友組織的茶鄉旅游,全國各地的茶園她走過了大半。就是這樣一位為茶癡狂的小女子,現在卻做起了“花式調茶師”,除了向大家推薦不可錯過的清飲茶品,更用自己的無限創意,調配出了百樣花茶,繽紛的茶滋味醺了鵬城的愛茶人。
問起莎莎為什么會選擇推廣花式挑茶,她那年輕的美眸泛起了幾許狡黠的光,“因為絢麗的樣子比較吸引人啊。”調皮的語氣讓我們感覺到這與茶的N種結合的方程式給予了她很多快樂。
初到深圳的時候,莎莎還是一家福建茶業企業的門店店長,在鵬城的2年工作讓她發現深圳人的飲茶習慣有著很多獨特的習慣:喜飲濃茶,好養生,在日常的膳食里茶是不可或缺的。受香港影響頗深,加奶加糖的紅茶調飲很受歡迎,年輕的族群對茶亦有不少興趣,但更喜歡西式化方便、注重視覺性的創意茶飲。“或許茶,除了質樸溫婉的一面,也可以綻放不一樣的精彩吧。”在深圳2年的工作,讓莎莎有了新的創業計劃,那就是通過調配花式茶飲來向更多的人推薦茶飲和茶文化。
決定了之后,莎莎就開始著手自己的創業之路。本身學茶的她對茶性是極其熟悉的,還自學了一些中醫藥理和營養學課程,開始試著寫配方,雖然辛苦亦有所得。但是最難得不是配方設計而是調茶的推廣,最初花式調茶在品茶人的眼中是“不入門”的小孩玩法,在不熟悉茶的人眼中,更像是新的“茶促銷”手段,要得到大家的認同,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各種方法,我都試過了,但一直都沒什么進展。關注的人有一些,但是愿意嘗試的真不多,連試的機會都不給我,我要怎么推薦呢?”面對這第一關,莎莎在一次商場化妝品促銷的活動中找到了靈感,就像化妝一樣,每一道工序過后,你都會變得更加美麗,但是化妝的最高境界就是上妝之后猶如沒化妝一般,整個效果渾然天成,美麗無瑕。我們都習慣在調茶里添加很多“個性”極強的元素,讓茶去包容它們,可是茶性也因此而被隱去了。這次觸動讓莎莎開始“反其道而行之”,她開始在調茶飲品里凸顯茶性,茶性溫和的烏龍茶、紅茶多與水果干結合,而茶性恬淡的綠茶、白茶則多與花草結合,提升香氣口感……因為結合了茶本身的特性受到了一些朋友的喜愛,口口相傳作用下,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莎莎幾乎成了“調茶教母”。不過莎莎最終還是希望這些被調茶吸引來的人們能琢磨出茶最本真的滋味,因為她堅信最原始的滋味才能帶給人們最真的感動。
莎莎蜜語:紅茶加蜂蜜的話,可以潤膚美容,冬天喝還有潤肺暖胃的功效。但是要注意,蜂蜜須在茶涼到40℃的時候添加,不然會產生酸味,而且蜂蜜的營養成分也會被高溫殺死,也就沒有潤膚潤肺的功用了。
民族的智慧才是不退的時尚
行走過云南的人們都不會忘記那里多彩的民族風情,少數民族那種茶酒當歌的豪邁情懷更是讓人領悟到了包容的力量。“茶爭酒辯論功過,墨客無語難評說。清茶滌煩酒助興,莫言是非弄巧拙。”茶與酒,在世俗的眼里分別代表著寧靜致遠的高尚與浮華顛沛的沉淪,千百年來難有交集。但是在奔放的少數民族眼里,它們是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吃茶喝酒樂哉樂哉,才不負這碧水藍天。
在云南昆明就有這么一位女子——龔志瓊,喜愛普洱茶也愛讓人偶爾迷離的酒,更嘗試著將它們融和調配出屬于民族的味道。用茶和酒做調飲,并不是我們的新發明,而在國外飲茶者中是比較盛行的一種飲用紅茶的方式,在我國并不多見。我國的絕大多數嗜茶者更喜歡品茶的原香本味,因此幾乎從不嘗試在茶中加入任何香料或其他食品(糖、鹽、酒、奶等等,少數民族例外)。但茶的調飲對于茶飲的推廣和普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說起自己的茶酒理念,她更有著自己的自信。因為華夏的文明,茶、酒都占據著重要的篇章,一味的將其區分開來,并不見得明智。
國外以酒入茶的情況非常普遍,各種威士忌、白蘭地、伏特加、朗姆酒以及各式葡萄酒和利口酒都可以入茶調制成不同口味的茶品,并深得大家喜愛。可是,不同的飲食習慣,不同的地域風俗,不同的茶品酒品,是否能調制出我們自己都喜歡的茶味飲品呢?為此,志瓊開始用心嘗試。2009年6月,志瓊意在創編一套紅茶和酒的調飲茶藝,名為《知音》,茶藝將小鳳仙和蔡鍔將軍的悲情故事通過酒和茶展現。就是這樣一個想來、看來都很簡單的調飲,志瓊卻連續幾天用十多種不同的酒類(酒品)不斷調制、品鑒,最后才定下來用一款特選的葡萄酒同云南的極品滇紅調出最佳口感用于《知音》茶藝,這款茶也就自然而然地命名為《知音》。以下的一些圖片是我當時覺得好玩拍下的,現在卻成了“珍貴的歷史”見證。其實人生何嘗不是一杯調飲茶?豈嘆鴻漸苦著書,本是蔥花椒鹽煮濁羹,不將調飲著入經,卻待后人定清香,留作洪武笑前人。而今洪武人又古,清香復味任人品。調飲茶,終將是一個調,味隨茶,茶隨心,調得清寡好認路,調得濃苦可識人,調得馥郁多把盞,調得五味看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