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培訓目的不明確,對中央新時期的改革精神、社會經濟發展狀況、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干部的需求和心理結構吃不透,甚至沒有研究,這就必然會出現為培訓而培訓,并逐步出現“干部培訓福利化奢侈化傾向”。
自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化思潮和新公共管理運動的興起,提高公共部門的組織績效就成為“國家競爭力”的一個基本內容。追求公共部門的“廉潔、廉價、效率、效益”成為新公共管理改革的核心價值,與之相聯系,提高公務員的能力與素質就成為實現組織目標和價值的“關鍵因素”。因而,從世界范圍來看,公務員培訓就成為新公共管理運動的一部分,是政府組織重構和改善組織績效的重要內容,受到各國政府的重視。
干部培訓產業化趨勢明顯
我國的改革開放與西方的新公共管理運動正好在時間上同步,從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為了適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我國干部培訓也進入一個新階段,特別是1992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以后和1994年公務員制度在全國推行以后,我國的公務員培訓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為推進改革開放、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和轉變政府職能培訓了大量的人才,基本適應了改革與發展的需要。
但是,也不可否認,近些年來,我國干部培訓模式,從培訓機構、培訓內容、方式方法和培訓目的等方面出現了與經濟社會發展及干部實際需求不相適應的狀況。特別是2000年以后,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改革的重心逐步由經濟體制改革向社會體制改革的方向轉化,干部培訓的重點也由觀念轉變和知識更新,向確立核心價值觀和社會治理與社會政策培訓的方向轉化。換句話說,培訓由“新公共管理模式”在向“社會治理模式”轉變。與新公共管理模式的核心價值不同,在社會治理模式中,政府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政府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互動與對話、政府以合作伙伴和服務為導向的價值定位、政府的社會責任、政府以公共精神為指導的公共政策制定、政府的談判技能等等,是治理模式的核心價值,也是新時期、新階段干部培訓的主要內容。但是,從目前的干部培訓狀況來看,符合我國干部實際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以社會治理模式為核心價值取向的培訓模式似乎并沒有確立,培訓的目的性不強,效果不佳。
目前,我國干部培訓產業化趨勢非常明顯,政府投入非常大。雖然沒有具體數字,但據資料顯示,我國縣以上正規公共機構設立干部培訓單位或中心的達4600多家,從科級單位一直到部級單位都有。僅這些機構的維持費用就不是一個小數,再加上一些大學和社會也在搞干部培訓,而且較之正規培訓機構似乎更有“吸引力”,以至于培訓項目成為一些大學和社會機構創收的來源之一。
與干部培訓政府投入和一個機構培訓效果難以量化考評相聯系,個別正規培訓機構的“官僚化”現象較之大學要嚴重得多,用辦機關的辦法辦培訓幾乎是培訓機構的常態。“官本位”思想滲透到培訓機構的方方面面,不僅是教學管理部門,就是學術評議機構也被“領導”占據,而教授則被邊緣化或者利用權力把“領導制造成教授”。在這種情況下,培訓機構本身人心浮躁就是必然的,教學內容設計不當也是必然的,認真研究教學培訓的人不多,認真研究如何當官的人就比較多,這是激勵機制使然,怪不得員工。當然,這樣的培訓機構也能混日子,甚至表面混的很好,因為有政府拿錢,倒閉不了。
為何出現“為培訓而培訓”的現象
在這種情況下,由于培訓目的不明確,對中央新時期的改革精神、社會經濟發展狀況、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干部的需求和心理結構吃不透,甚至沒有研究,這就必然會出現為培訓而培訓,并逐步出現“干部培訓福利化奢侈化傾向”。與之相聯系,干部培訓過程就必然會導致基本價值空洞化、基本內容庸俗化或娛樂化、培訓方式西方化、培訓全過程休閑化的現象。
培訓機構的這種狀況,直接導致一些學員把培訓當成了福利,當成“串串門、認認人、養養神”的地方,把學習考察當成了參觀旅游。以至于個別機構把干部培訓、參觀考察大力推進到國外,以各種“充分理由”擴大國內外培訓。按理說中國的發展經驗值得外國人學習,但實際上美日等發達國家的公務員幾乎沒有成批出國學習培訓的,在信息時代也沒有必要這么做,特別是花納稅人的錢這么做。
由于國內培訓機構的培訓內容針對性、目的性不強,與干部的職業發展、工作績效聯系不緊密,甚至與政府機構背景和國家的政治發展背景相脫節,一些老師的講課內容幾乎十多年不變,或為取悅學員娛樂化、休閑化,一些學員對課程的興趣也以休閑為標準。據說前一段時間干部自主選學,排在前幾位的無非是佛學、國學、養生學之類,而與工作有關的或事關國計民生的學問乏人問津。這或許能說明目前我們的一些干部的精神狀態,也能說明我們培訓機構的課程設置的隨意性。培訓菜單是領導定的,當然要適合領導口味。
保證干部培訓的實效性
說了這么多培訓中存在的問題,并不是要否定干部培訓。事實上,在全球化時代,任何國家要適應競爭的要求,都必須要鍛造一支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隊伍。公務員的能力和素質是國家首要的“軟實力”,公務員的品質和水平,決定了國家發展的品質和水平,公務員的責任意識、服務意識、公權意識是社會穩定和諧的根本保證。雖然公務員能力與素質的提高,培訓是一個方面,但從成人教育和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講,還不是一個主要方面。
在一國之中,與其他公民一樣,公務員首先是一種職業,差別是這種職業是一種掌握“公共權力”的職業,職業素質要求更高,來自于社會的監督更嚴。作為一種職業,公務員也具有普遍人性或“功利心”,也有職業發展的要求。因此,一個國家的公務員能力強不強、素質高不高、有沒有責任心、對國家和人民忠誠與否、適應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其決定性因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社會環境是決定公務員基本素質的關鍵因素之一。社會的基本價值導向和基本的制度安排,對規范公務員行為和培育公務員素質有著本質性的影響,反之亦然。這就是說,社會環境影響人,決定人的價值導向,同樣,公務員作為社會的標桿人物,其行為也反作用于社會,對社會風氣的影響也要大于一般人。因此,在培育公務員良好品質和工作作風上,社會環境起著決定性和主導性作用。同樣,公務員的良好的素質和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也對改善社會環境起著重要的反作用。公務員整體素質的提高,首先來自于整個社會環境的培育。
其次,組織文化和組織機制也對公務員基本素質起著決定性作用。我們知道,一個人的基本價值導向、工作態度和熱情、工作動力,來自于組織的激勵機制,組織環境是培育一個人素質最有效、最直接的土壤。如果一個組織在用人上、工作安排上、領導作風上風氣不正,組織文化遭到破壞,組織的激勵機制失靈,那么,什么樣的培訓也不會起作用。人是從自己的切身感受中學習的,人的心態來源于“世態”,特別是來源于自己生活工作其中的“組織小環境”,這是被社會心理學證明了的真理。因此,形成鼓舞人、激勵人的組織小環境,是提高公務員整體素質的關鍵。
最后,公務員基本素質的提高,有針對性地培訓也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有針對性是指兩個需求,一個是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對公務員的素質要求;一個是公務員的實際業務和工作需求。一般來說,國外對公務員培訓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中高級公務員培訓,一種是普通公務員培訓。前者由于主要針對政策制定或領導層面的公務員,培訓的主要內容是一個時期、一個階段政府的重大公共政策的學習和研討,以提高理解力和政策執行力為目的,主要由政府的培訓機構來完成;后者主要針對普通公務員,以提高或擴大與本質工作相關的業務知識或學習前沿知識為主,目的是拓展普通公務員的職業發展空間,提高公務員的職業預期。公務員可以自主選擇學習的時間、課程、學校,可以連續3到5天集中學習,也可按自己的需求分散聽課,公務員只要按照相關的培訓要求完成要求的學時即可,普通公務員的培訓主要是提高社會培訓機構和大學來完成。
因此,提高公務員的整體能力與素質,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把社會環境的改善,組織文化和激勵機制的建設,以及公務員培訓三者有機的結合起來,只有這樣,公務員培訓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我國公務員培訓之所以出現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僅就培訓本身來說,有兩點需要改進:一是必須下大力氣提高政府培訓機構的專業水平;二是要把培訓與公務員的職業發展和職業預期聯系起來,形成公務員自覺學習的有效的激勵機制。
當然,中國社會目前正處于一個重要的“戰略轉型期”,改革的任務復雜而艱巨,國際國內紛繁復雜的發展環境,對公務員的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歷史經驗證明,中國這樣一個大國要和平、要發展,干部是決定的因素。干部的清正廉潔、責任精神、國家意識、能力水平等,是我們民族復興的根本保證。從這個意義上說,干部培訓工作至關重要。為了保證干部培訓的實效性,培訓體制改革勢在必行。
(摘自《人民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