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樹建園中,決定成活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苗木本身活力的強弱:二是栽培管理措施是否到位。現將提高棗樹定植成活率的措施總結如下:
1、提高苗木活力
(1)使用健壯苗木,定植時應選擇一、二級優質棗苗,要求枝條健壯充實,芽體飽滿,苗木地上部和根系新鮮無失水抽干現象,無檢疫病蟲。干高1.0-1.5米,嫁接部位越低越好,地面以上10厘米處粗度達到1厘米以上。根系發達,側根數量4~6條,粗0.2厘米以上,長15-20厘米,須根較多。對根系差的根蘗苗,應經截干歸圃培育后再定植。
(2)保持苗木不失水。苗木成活率高低與水分損失程度密切相關。起苗前5天應將苗圃地灌透水1次,使苗木吸足水分,既便于起苗,又減少對根系的損傷。起苗后及時疏枝定干,邊起苗,邊打捆,及時覆蓋。運輸過程中做好保濕措施,盡量減少水分蒸發。有計劃地起苗、運苗、調苗,盡量縮短苗木存放時間。如果發現根皮皺縮脫水,應用清水浸泡根系24小時以上,待脫水的棗苗補足水分后,再進行栽植,可有效提高苗木成活率。
(3)保證苗木根系完好。起苗時盡量挖大坑,多留根。運輸中注意保護苗木根系,少受傷害。栽前剪去爛根、裂根和過長的根系。盡量減少傷口面積,剪口要向下,以利傷口愈合和發生新根。
(4)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生根粉可以促進根系發育,誘導不定根形成,縮短緩苗期提高成活率。栽植前用100毫克/千克的生根粉溶液浸泡棗苗根系24小時,或用濃度200毫克,千克的生根粉溶液浸泡4-8小時,取出后趁濕粘上優質草木灰泥漿。草木灰中的鉀可提高根的抗性,‘激活酶活性,更有利于生根。
2、栽培管理措施到位
(1)選擇適宜的土壤。棗樹雖然適應性較強。對土壤要求不嚴,但是在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土上生長最好,忌在有積水的粘重土壤上種植,
(2)確定最佳栽植時間。棗樹春秋兩季均可栽植。北方地區冬季寒冷,干旱多風,秋植后常發生凍害或失水抽干而導致死亡,成活率較低,實際生產中不提倡秋栽。但由于特殊原因必須秋植時,應對棗苗進行埋土防寒,并灌好封凍水。在同等條件下,春季定植成活率高于秋季。春植以萌芽期為最佳,因為此時溫度較高,樹液已流動,樹體開始生長,受傷根系容易恢復再生,易于成活。
(3)施足基肥。定植當年,棗樹對肥料需求量不大,一般在栽前每株施入土雜肥3~5千克做基肥,并與回填的熟土充分攪拌均勻,切不可在坑內直接施尿素、鮮雞糞或鮮人糞尿,以免灼傷根系。
(4)正確栽植。在旱地栽植,挖坑不宜過早、過大。栽植的深度要合適,應比原部位深一些,以埋住嫁接部位為宜。栽植過深。樹勢不旺:栽植過淺,則容易倒伏和萎干,并且嫁接部位外露,砧木易萌發新生枝條,增加除萌工作量,同時消耗樹體養分和水分。栽植時應舒展根系,不要窩根,填人土壤后,再將樹干輕提幾下,使土與根系密接,隨填土隨用腳踏分層踩實。
(5)及時澆水覆膜。栽后及時灌足水,待水滲入土壤之后,及時覆土,然后用塑料薄膜覆蓋樹盤。這樣做既可保墑,又可提高地溫,促進早生根、快生長。尤其在北方地區,春季干旱多風,更應該加強這一措施,避免所栽棗樹大量失水死亡。
(6)合理定干。定植后,需要及時再次定干,剪除所有的二次枝,減少樹體水分的蒸發。定干高度要根據灌溉條件而定:灌溉條件好的,定干高度60-70厘米:灌溉條件一般的,定干高度40-50厘米:灌溉條件差的,定干高度20-30厘米。剪口必須平滑稍斜,距離芽1厘米左右。過大的剪口應涂抹油或漆保護。
(7)留足樹盤。因棗樹發芽遲,落葉早,年生長期短,枝條稀疏,應合理套種豆類、花生等矮稈農作物。以耕代撫,對幼樹生長十分有利,同時也能以短養長,增加果園經濟效益。但是一定要留足100-150厘米的樹盤,若樹盤小,間作作物與棗苗爭奪水分,根系沒完全恢復的棗苗因吸收功能弱,生長會受到影響:嚴重的因作物內通風透光差,易引起悶苗,不利苗木成活。
(8)悶芽處理。新植棗樹晚于正常發芽時間1-2個月仍未萌動,但苗木表皮未皺縮。枝梢未干枯,樹苗并未死,這種現象叫“悶芽”。悶芽的原因有:苗木根系少或傷根多導致吸水不足、苗術受凍、裸露脫水、土壤溫度低濕度大、早春干旱墑情不足、根系埋土淺或埋土不實等。對于悶芽現象可采取以下措施:檢查樹苗,如發現頂端干枯的,應剪去干枯部分,剪口處涂波爾多液消毒。然后從苗木基部挖開樹盤,樹盤內澆O,5%的尿素水,澆透為止。水滲下去后以樹干為中心埋土成丘狀,上端外露1-3個芽,土丘再用地膜蓋嚴,一般10天左右即可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