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發展現狀
(1)栽培面積和產量。截至2010年底.山西省梨樹面積為8.53萬公頃(僅次河北、遼寧省,位居全國第3),產量為40萬噸.
(2)優勢區域布局已經初步形成。全省各級果業部門加快優勢區域果業結構調整.加大對梨優勢區的扶持力度.使晉中、晉南等20個適宜栽梨區的梨樹面積達6.65萬公頃.產量達30.12萬噸.分別占全省梨總面積.總產量的78%和75%。
(3)品種結構得到明顯改善。經過10多年的調整.全省梨的品種結構得到明顯改善.早中熟品種面積不斷增大.晚熟品種面積有所降低.品種結構漸趨合理。
(4)標準化生產技術穩步推進,果品質量大幅度提高。21世紀以來,省、市、縣各級果業技術推廣部門加大標準化生產技術的示范推廣.經常組織果農開展各種形式的技術培訓.提高果農科技素質和果園標準化管理水平。近幾年.我省重點推廣疏花疏果、果實套袋、增施有機肥、無害化病蟲綜合防治等標準化技術.極大地提高了果品產量和品質.山西梨果也獲得了多項榮譽,如“隰州蜜梨”在2000年北京國際農業博覽會上被命名為“中國名牌產品”;祁縣、鹽湖等地獲得了“中國酥梨之鄉”、“中國梨產業十強縣”、“全國水果建設百強示范縣”的榮譽稱號.果品已銷往國內南方市場和東南亞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2010年山西梨果出口7.8萬噸。
(5)梨果產業鏈不斷完善。2010年底.全省水果貯藏能力約為200萬噸,占鮮果產量的32.6%。梨果加工產品主要有梨汁、梨脯等。出現了幾個梨果汁、飲料生產龍頭企業。
2、存在的主要問題
(1)區域布局、品種結構不盡合理。在區域布局上主要表現在非適宜區和次適宜區的梨樹面積仍有一定比例:在品種結構上主要表現在以酥梨為代表的中晚熟品種多.早中熟品種較少,成熟期集中。市場壓力大。
(2)管理水平差,平均單產低,果品質量不高。2009年山西省梨667平方米平均產量為700千克.掛果樹平均為807千克.離全國平均水平667平方米885千克有一定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投入嚴重不足.尤其是有機肥投入不足,導致土壤有機質匱乏.有的果園不疏花疏果.樹冠郁閉.提前采收等,造成果個小、風味淡、果品質量不高。
(3)采后商品化處理程度低.市場競爭力不強。梨果采收后的精選、分級、包裝等商品化處理量幾乎為零.梨果混級貯運.難以達到國際市場要求。
(4)貯藏加工業不發達。目前,我省梨果多數采后直接上市.基本不貯藏,造成產、貯、加、銷脫節,加劇了梨果采后銷售的市場壓力。同時,在果品銷售方式上.大多數果農水果生產出來后自尋銷路或坐在家中等客戶上門收購.缺乏市場競爭力。
3、發展對策
3.1進一步優化梨果生產結構
在區域布局上.應遵循因地制宜、適地適樹、適當集中的原則,盡量做到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在適宜區和最佳適宜區.重點在晉中盆地梨果產業帶.有計劃有步驟地擴大梨果面積。同時加快老殘果園淘汰更新和劣質果園改造的步伐.促使梨果生產向適宜區和最佳適宜區集中。
在品種結構上.要根據市場需求,以效益為目的,注重名、特、優品種的發展.選擇適合本地立地條件的優良品種.充分發揮地域優勢和品種優勢,并做到早、中、晚熟合理配套,錯開集中上市期.實行標準化生產、規范化管理、集約化經營,提高梨果質量。以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3.2加快優新品種的選育推廣
根據市場需求.加大品種選育力度.及時引進國內外有市場競爭力的新優品種進行試驗、示范與推廣,為品種結構調整奠定良好的基礎。
3.3加大標準化管理技術推廣力度
(1)加強果園基礎設施建設,盡量使水、電、路惠及全園。
(2)規范化操作和簡化低成本管理。在保持優質栽培的情況下,建立簡化、低成本的樹體管理技術體系。
3.4加強培訓.提高果農素質
通過集中培訓、現場指導、放映幻燈片、發放果樹技術資料、外出參觀考察等方法開展果農培訓.提高果農技術水平。
3.5提高梨業產業化組織程度.實施品牌戰略
一是建立果品采后商品化處理體系.推廣機械化選果分級技術和采后貯藏保鮮技術。
二是要利用梨果汁具有止咳、化痰、潤肺等醫療保健作用,大力開展梨果加工.延長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梨果的綜合產值。
三是加大山西梨果的品牌建設和宣傳力度。在電視媒體上加強宣傳.不斷擴大山西梨果的知名度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