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冬病冬治”,即指在冬季容易罹患、發作或加重的疾病,如反復感冒、咳嗽、哮喘、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小兒肺炎、慢性咽炎、扁桃體炎、過敏性鼻炎、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腰腿痛、頸椎病、強直性脊柱炎、痛經、慢性胃炎、慢性結腸炎等,在冬季適時預防和治療。應該說,“冬病冬治”是“冬病夏治”的補充或延伸。
那么,何謂“夏病冬治”7即指在夏季容易罹患、發作或加重的疾病,如白癜風、黃褐斑、光敏性皮炎、過敏性皮疹、過敏性皮炎濕疹、皮膚瘙癢癥、暑濕感冒、咳嗽、哮喘、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小兒肺炎、慢性咽炎、扁桃體炎、過敏性鼻炎、頸椎病、腰肌勞損、潰瘍性結腸炎、腸功能紊亂、病毒性肝炎、尿路感染、甲亢、復發性口腔潰瘍、梅病、癲癇、夏季汗癥、色素斑、痣、紅斑狼瘡等在冬季適時預防和治療。其次,有些陰虛陽亢的病在夏天會加重,那么就應在冬天加緊養陰,因為冬天是陰長的時期,陰氣最濃厚,質量也最好,陰虛陽亢的病在冬天抓緊養陰,夏天時癥狀就會減輕。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甲亢)病人,因為甲狀腺分泌過多,致使代謝加快,產熱增多,冬天不但不怕冷,反而怕熱,那么冬天就應多進食一些滋陰降火的食品,如龜、鱉、鴨肉,必要時可服用丹梔逍遙丸或知柏地黃丸。
冬(夏)病冬治源于《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理論,是中醫學的一種特色治療方法。“夏病”是指在夏季氣候炎熱時好發及遇熱后易發的一些宿疾。“冬治”是只在冬季氣溫低和機體陰氣旺盛時,采取一些治療手段,調整人體陰陽,使達到陰平陽秘,宿疾得以根除。這種療法充分體現了中醫學“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和“防患于未然”的疾病預防觀。中醫治病重視“治病必求其本”扶助正氣才能外驅邪氣。夏季疾病欲除根,最有力的時機只有在冬季培補。夏病冬治是中醫治病求本、因時制宜的具體體現。
中醫理論認為,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人體陽氣斂藏,氣血不暢,毛孔閉塞,易患多種疾病。此時以辛溫藥物敷貼特定穴位,可溫陽益氣,益肺健脾,補腎散寒、通經活絡,活血逐痰,使人體陽氣更加充沛,從而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抑制過敏狀態,提高抗病能力。三九灸能有效治療呼吸系統疾病、慢性胃腸病。另外一些虛寒頭痛、風濕與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頸肩腰腿痛等。效果亦佳。而對于普通人群,三九時節貼藥也有助于提高身體的免疫能力。
冬(夏)病冬治的治療方法很多,臨床上主要采用針灸加灸膏的方式治療。另外,還有灸療、拔火罐等治療方法。至于冬病夏治與冬病冬治的不同在于,冬病夏治是將藥粉制成餅狀,敷在患者的相關穴位處,而冬病冬治則將藥粉制成膏狀,患者在完成針灸、推拿(按摩)、拔火罐等過程后,將灸膏貼到穴位上,并貼上加熱的灸療貼,患者就可以回去,不影響正常工作、生活。因為是采用發熱的灸療貼加在灸膏上敷在穴位上,發熱讓人體皮膚毛孔舒張開,更容易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