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冬季是匿藏精氣的時節,此時由于氣候寒冷,人體對能量與營養的要求較高,而且人體的消化吸收功能相對較強,適當進補不但能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還可把滋補品中的有效成分儲存在體內,為明年開春乃至全年的健康打下基礎,所以民間有“冬令進補,明年打虎”、“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的俗語。
冬令進補,在時間上主要指立冬后至立春前這段時間,而習慣認為冬至前后最為適宜。
進補的方法有兩種,一是食補,二是藥補。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在冬季調養中尤為重要。
冬令進補最好先在秋季做引補,即“底補”,通俗地說就是打基礎。老年人及體虛或患有慢性病的人,因年老、體虛及身體欠佳的原因,不能承受進補之品,進補后易引起消化不良,進而則影響吸收功能。這種“虛不受補”或“病不受補”的情形,可在秋季就開始糾正不良體質,服食某些性味平和的補品,逐步調整人體臟腑功能,使人體慢慢適應冬季的嚴寒氣候,為冬令進補“墊底”,從而達到調理身體,增強體質,提高自身抵抗病邪的能力。秋季“底補”以食補為宜。可食用芡實、山藥、大棗、龍眼肉、核桃肉、百合、蓮子等性味平和的滋補品。打“底子”時,可重點選用黃芪、紅棗、花生仁加紅糖燉服,以調整脾胃功能。其中,芡實是人們喜愛的滋補品,營養豐富,易于消化,具有健脾益胃、祛病強身之功效。可用芡實燉牛肉食用。多食山藥也很有益處。山藥有補益氣血、健脾補腎和調整脾胃的作用。體質較虛的人,亦可適當多吃一些瘦豬肉、牛肉、雞蛋、豆漿、紅棗等,此類食品有扶正祛邪功效。亦可在中醫師的指導下,適當服用生曬參或西洋參,以補氣生津、健脾安神。同時,風濕病是體弱年老者在冬季的多發病,凡由肝腎虧虛、氣血不足、寒濕痹阻所致者,如能在秋季服用獨活寄生丸以扶正祛邪,則能在冬季拒外邪于體外;慢性支氣管炎與支氣管哮喘等癥,為肺腎兩虛之病,冬季寒冷時常使咳嗽、氣喘加劇,如能在秋季服用蛤蚧大補丸或腎氣丸,并食用核桃肉等,以補肺益腎納氣,則可減輕在冬季的發作。一句話,“底補”搞好了,在此基礎上,再服補藥便可增加滋補效力。
秋季“底補”科學合理,冬令進補再合理科學,那么,這“補”也就補得對頭,補得“錦上添花”。
冬季氣溫過低,人體為了保持一定熱量,就必須增加體內糖、脂肪和蛋白質的分解,以產生更多的熱量,適應機體的需要,所以必須多吃富含糖、脂肪、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同時,寒冷也影響人體的泌尿系統,排尿增加,隨尿排出的鈉、鉀、鈣等無機鹽也較多,因此應多吃含鉀、鈉、鈣等無機鹽的食物。可多吃蔬菜,適當增加動物內臟、瘦肉類、魚類、蛋類等食品,有條件的還可多吃雞、甲魚、龜、羊肉、桂圓、荔枝、胡桃肉、木耳等食品,其他還有藥酒、藥粥等,也可選用。
至于藥補,常用的補益中藥有:屬補氣類的,如人參、西洋參、太子參、黃芪、黨參、山藥、白術、大棗、蜂蜜等,適用于氣虛不足,面色蒼白,氣短乏力,脾虛泄瀉等癥狀之人;屬養陰補血類的,如熟地、阿膠、當歸、枸杞、何首烏、白芍、桂元肉等,適用于面白無華,頭暈心悸,口唇蒼白,血紅蛋白偏低,婦女月經量少等癥狀之人。鹿茸也是冬令的常用補品,適用于平素怕冷,四肢不溫,腰酸多尿,或男子陽痿等人服用。值得提出的是,補藥也不是隨便可使用的,當視氣虛、血虛、陽虛、陰虛而分別選用針對性的補益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人參具有大補元氣、強心、生津止渴、安神等功效,氣虛病人如體力衰弱,四肢無力,精神疲軟等,能夠服用。所以,一般來說,氣虛者可服用黨參膏、參芪膏或人參;血虛者可服用十全大補膏(丸)、滋補膏、補氣益血膏、參杞補膏、阿膠膏等;陰虛者可選服人參固本丸、龜板膠、瓊玉膏、龜鹿二仙膏、健身長春膏、雙龍補膏等:陽虛者則選服參鹿補膏、海參丸、龜齡集、全鹿丸、三腎丸、鹿茸片等。
冬令進補是根據季節特點而創立的一種調養方法,但并不是說人人到了這個季節都要進補。身強體壯無病之人,對寒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就不必進補。“無虛濫補”以及服用補品“多多益善”等,其結果都是有害無益。有位男青年,因感冒出汗較多,他自認為太“虛”,私自到藥店購買了50克紅參,回來燉煮后在數小時內分2次一下吃掉了。結果,“補”得口鼻出血,送到醫院急救無效,最后一命嗚呼。血的教訓,希望“補”的人們引以為戒!
因此,對于平素胃腸虛弱之人,在進補時應特別注意,不能一味蠻補。可先服用些黨參、白術、茯苓、苡仁、扁豆、陳皮之類的調理胃腸的藥物,使胃腸功能基本正常了,再由少至多地進服補藥,這樣機體才能較好地消化吸收。還需注意的是,有些體質虛弱的人,在感冒或其他急性病期間,應停服補品,待急性病治愈會再繼續進補,否則會使病癥遷延難愈。
總之,“冬(夏)病冬治”的飲食法則是:(1)患者在治療期間,應戒食魚蝦、生雞等易致過敏的食物。(2)不要吃牛肉、鴨、燒鵝、芋頭、菇類、花生以及其他煎炸食物等易導致化膿的食物。(3)不能吃雪糕、喝冰凍飲料等寒冷的飲品。(4)在天灸治療過后的3-4天,可選擇溫陽散寒功效的食物和藥物,如羊肉、當歸、杜仲、巴戟天、枸杞子等,起溫經散寒、疏通經絡、活血通脈的功效。(5)“飲食有節”是中醫重要的養生保健原則,藥膳食療同樣應適量而有節制。(6)短期內不宜進食過多,不可急于求成。(7)膏方雖好,并非人人能吃,有些人就不適合服用膏方,如青少年體質健壯者;急性疾病和有感染者;慢性疾病發作期和活動期:胃痛、腹瀉、膽囊炎、膽石癥發作者:慢性肝炎、轉氨酶很高者;自身免疫球蛋白和抗體很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