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造人是不公平的,正常的人都會有兩個腎、兩個肺、一雙眼睛……但卻只有一個膽囊。所以,醫務人員在遇到膽囊疾患的時候,不能簡單地采取切掉膽囊的做法,而是應該考慮到保護人體的器官功能,維持體內環境的平衡。”
北京大學首鋼醫院副院長、肝膽外科主任劉京山教授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隨著醫學技術,尤其是內鏡技術的發展,以及人們對膽囊重要性認識程度的提高,微創保膽手術在治療膽囊結石方面越來越多地受到醫學界和患者的青睞。
“所謂微創方法就是以最小的損傷保留器官功能的方法,而保膽取石的目的是保留膽囊、取凈結石,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環境穩定。”劉京山解釋。
據統計,僅去年一年,北京大學首鋼醫院的微創保膽手術量就高達529例。“在北京大概為一種疾病要做500多例手術的醫院可能并不多。”
切膽,還是保膽?
記者與劉京山的話題便是從他剛剛做完的手術談起。
“這位患者23歲,是北京一家醫院的護士,患膽囊結石多年,在別的醫院檢查后給出的意見是切除膽囊,可她不同意,就選擇到我們醫院做保膽手術了。”劉京山說。
其實,醫學界針對于“切膽”還是“保膽”一直存在著爭論。有學者認為,膽囊應該切除,不僅僅因為它含有結石,而且還因為它能生長出結石。不同意“切膽”的學者則認為,膽囊結石來源于肝臟分泌的膽汁,膽囊除了具有儲存、濃縮、排泄膽汁的功能,還有調節膽道壓力、輔助消化、增強腸道免疫力等作用。
“其實,真正決定我們到底是‘切膽’還是‘保膽’的依據在于,首先在手術前要測定膽囊的功能,如果膽囊功能正常的話,我們就可以選擇保膽手術。其次還要根據手術中的具體情況來定,如果能夠把膽囊結石全部取凈,我們也會選擇保膽。”劉京山坦言,微創保膽手術并不是為了保膽而保膽,也是要有嚴格的手術適應證。
目前,醫生主要通過B超檢查來確診患者是否患有膽囊結石,其診斷率高達95%以上。而微創保膽手術通常只需要30~40分鐘,并且術后恢復比較快,創傷也小。
劉京山向記者介紹該項手術的基本過程:通常是利用腹腔鏡技術,把膽囊提到腹部皮膚之外,然后再從膽囊上切開一個小口,再經過電子膽道鏡的檢查后,使用膽道鏡取石網把結石取凈,最后把膽囊沖洗干凈縫合膽囊切口后將膽囊放回腹腔。
針對有些人心存“保膽之后結石復發”的憂慮,劉京山認為“大可不必”。
“人類的絕大部分疾病都是會復發的,難道兩個腎都得了結石,你就選擇把兩個腎全部切除嗎?”劉京山笑著對記者說,“再者說,從統計數據上看,北京大學首鋼醫院微創保膽手術后膽囊結石的復發率已經降至5%以下了。”
不過,當遇到以下三種情況:膽囊已經喪失了功能,手術中膽囊結石無法取凈,膽囊雖有功能,但膽囊管存在無法取出的結石。劉京山建議還是要選擇切除膽囊。
“我有膽,我健康”
“很多人都以為膽囊就是生產膽汁的,其實不然,膽汁主要由肝臟生產。然后肝臟把膽汁儲存在膽囊里。正常的膽囊平時處于舒張狀態,只有當我們進餐時,特別攝入的食物中含有較多的脂肪時,膽囊就會收縮,膽囊產生壓力將膽汁排八十二指腸,以幫助消化。”劉京山每次接受媒體采訪的時候,都會強調這段話以消除人們對膽囊的誤解。
對于一旦患有膽囊結石便采取切除膽囊的做法,劉京山用“這是極其冒險的行為”來形容。
他說,在某種程度上講,膽囊是人的消化系統的守護神。“人在切除膽囊之后,很容易患上反流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以及膽管結石,并且這些人患大腸癌的幾率要高于正常人。”
目前,醫學界對于膽囊結石發病的原因,還沒有找到確切的病因。不過,已經有研究表明,脂類代謝異常是膽結石形成的一個原因,但不是結石形成的全部原因。膽結石的形成不是單純代謝因素的作用,同時還有環境因素、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原因。
“所以,治療膽囊結石還是應該從預防角度出發。”劉京山建議,要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如運動少、吸煙、飲酒,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的攝入,飲食過于油膩等。尤其注意要養成吃早飯的習慣。同時應遵循戒煙、戒酒,避免攝入刺激性食物。通常許多膽囊結石的急性發作都是在飲酒、暴飲暴食和吃了刺激性食物后誘發的。此外,還要少食高膽固醇食物,如動物內臟、魚籽、蛋黃、貝類、魷魚等,不要吃得過多、過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