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話傳說
玉米為禾本科植物,也叫玉蜀黍、御麥、番麥等,民間稱“棒子”、“苞米”。相傳八國聯(lián)軍進北京時,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避難途中饑餓難耐,有人找來窩窩頭吃,甚覺味美,龍顏大悅,正是“餓時吃糠甜如蜜,飽時吃蜜蜜不甜”。太監(jiān)獻上“棒子”請慈禧過目,慈禧認為如此美味之物稱“棒子”太俗,能為皇帝解饑應叫“御米”,日后在民間簡化成“玉米”,流傳至今。
食性物語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在北方將玉米“降”為粗糧,在南方則作為飼料,但玉米的藥用價值不可低估。玉米性味甘、平,歸胃、膀胱經(jīng),有健脾益胃、利水滲濕作用。從食療角度分析,玉米具有多種功能,如開胃、利膽、通便、利尿、軟化血管、延緩細胞衰老、防癌抗癌等,適用于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老年人習慣性便秘、慢性膽囊炎、小便不利等患者的食療保健。特別是在“富貴病”高發(fā)的今天,玉米的身價“節(jié)節(jié)高”,粗糧倒比細糧貴了。
玉米含有維生素A、維生素E及谷氨酸,這些成分有抗衰老作用。玉米含有豐富的纖維素,不但可以刺激胃腸蠕動,防止便秘,還可以促進膽固醇的代謝,加速腸內毒素的排出。玉米胚榨出的玉米油含有大量不飽和脂肪酸,其中亞油酸占60%,可清除血液中有害的膽固醇,防止動脈硬化。有人調查非洲從事農(nóng)業(yè)勞動的婦女以玉米為主食,每日大便次數(shù)和大便量高于飲食過細的歐美居民幾倍,她們很少患大腸癌,可見玉米對防癌的作用之大。還有人統(tǒng)計玉米不但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而且胡蘿卜素的含量是大豆的5倍多,有益于抑制致癌物的作用。玉米還含有賴氨酸和微量元素硒,其抗氧化作用對預防腫瘤有效。同時玉米還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對保護神經(jīng)傳導和胃腸功能,預防腳氣病、心肌炎、動脈硬化,維護皮膚健美是有效的。可見,多吃玉米對目前的高脂血癥、高血壓、肥胖癥等所謂富貴病患者是必不少的。
食療經(jīng)典
玉米全身都是寶,玉米須為玉米的花柱,有一定利膽、利尿、降血糖的作用,民間多用以利水和清熱解毒。如慢性腎炎或腎病綜合征,可用干燥玉米須50~60克,加10倍的水,文火煎開,每日分三次口服。該方法對糖尿病患者降低血糖也十分有益。
玉米葉可利尿排石,玉米根祛瘀止血,玉米渣及玉米梗芯有通便效果。取玉米渣100克,涼水浸泡半日,慢火燉爛,加入白薯塊,共同煮熟,喝粥吃白薯,可緩解老年人習慣性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