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出身于沒落的封建家庭,是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并第一次使用筆名“魯迅”;中篇小說《阿Q正傳》,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說集《吶喊》《彷徨》等。《朝花夕拾》是魯迅唯一一部回憶散文集,原名《舊事重提》,共收入《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瑣記》《藤野先生》《范愛農》等十篇文章。這些文章有著豐富的思想內容,描寫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和對師友誠摯的懷念,真實地書寫了戊戌政變和辛亥革命前后作者所經歷的種種生活——從農村到城鎮,從家庭到社會,從中國到日本,每一篇都生動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社會生活的一角。作品在夾敘夾議中,表現出對反動、守舊勢力的打擊和嘲諷。
【焦點透視】
抓細節描特征,彰顯人物個性;以小見大,凸顯事件內涵,是魯迅散文中最常見,并且運用得十分成功的寫作技巧。比如《藤野先生》中描寫中國留日學生們的穿著打扮:“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這里的嘲弄的語氣是十分明顯的,寥寥數筆,就把這批人在游山玩水中度過留學生活自命不凡、忸怩作態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
【精彩片段】
一
其實人禽之辨,本不必這樣嚴。在動物界,雖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樣舒適自由,可是嚕蘇做作的事總比人間少。它們適性任情,對就對,錯就錯,不說一句分辯話。蟲蛆也許是不干凈的,但它們并沒有自命清高;鷙禽猛獸以較弱的動物為餌,不妨說是兇殘的罷,但它們從來就沒有豎過“公理”“正義”的旗子,使犧牲者直到被吃的時候為止,還是一味佩服贊嘆它們。而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進步;能說話了,自然又是一大進步;能寫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進步。然而也就墮落,因為那時也開始了說空話。說空話尚無不可,甚至于連自己也不知道說著違心之論,則對于只能嗥叫的動物,實在免不得“顏厚有忸怩”。
賞析
作者以辛辣的語言對所謂的“正人君子們”進行無情的謾罵和嘲笑,揭露了空洞的封建“孝道”吃人、教壞后人的虛偽與殘酷,表達了作者對暴虐的憎恨和憤慨之情。
探究練習
1.本段選自《朝花夕拾》中的_______。《朝花夕拾》是魯迅描寫回憶童年生活的_______(文體),共_______篇。
2.作者在選段中寫“蟲蛆”“鷙禽猛獸”的目的是什么?
二
到初冬,我們的景況更拮據了,然而還喝酒,講笑話。忽然是武昌起義,接著是紹興光復。第二天愛農就上城來,戴著農夫常用的氈帽,那笑容是從來沒有見過的。
“老迅,我們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復的紹興。我們同去。”
我們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滿眼是白旗。然而貌雖如此,內骨子是依舊的,因為還是幾個舊鄉紳所組織的軍政府,什么鐵路股東是行政司長……這軍政府也到底不長久,幾個少年一嚷,王金發帶兵從杭州進來了,但即使不嚷或者也會來。他進來以后,也就被許多閑漢和新進的革命黨所包圍,大做王都督。在衙門里的人物,穿布衣來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換上皮袍子了,天氣還并不冷。
我被擺在師范學校校長的飯碗旁邊,王都督給了我校款200元。愛農做監學,還是那件布袍子,但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工夫談閑天。他辦事,兼教學,實在勤快得可以。
賞析
選段中有一個重要的細節,即對光復后的紹興換湯不換藥的描述。這其實已埋下了范愛農悲劇的伏筆。魯迅對范愛農沒有一句正面的贊揚,只是從他的神情、行動表現了革命后的范愛農心情愉快的一面。但范愛農心里產生的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魯迅其后又用了很多筆墨寫光復后紹興的現實,其實就是在探討造成他的朋友悲劇命運的原因。
探究練習
1.選段中哪些描寫體現出了范愛農對革命的歡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魯迅對紹興的光復革命持何種態度?哪些語句表現了魯迅這一態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