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
杜甫少年時聰穎早慧,7歲開始學詩,15歲便小有名氣。他的祖父杜審言是唐朝著名詩人,杜甫常以“詩是吾家事”自詡,立志在詩歌創作上有所成就。
杜甫23歲那年到洛陽參加科舉考試,不料落第。不過,年輕的杜甫并不介意,第二年遠行至齊趙(山東、河北)一帶漫游。這次漫游使他歷覽了祖國山川,開闊了視野?!锻馈肪蛯懺诖藭r,詩歌描繪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熱情贊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從中透露出青年杜甫遠大的抱負和樂觀自信、奮發向上的精神。
杜甫生逢盛世,本來可以大展宏圖,實現“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輔佐皇上,使之成為堪與歷史上的堯舜相比的有道明君,讓老百姓過上秩序良好、民風淳樸的生活)的政治理想。但事與愿違,公元746年,34歲的杜甫來到長安謀求官職,直到公元755年,才被任命為一個小小的參軍。也就在這一年的12月,安史之亂爆發,杜甫攜帶全家開始了四處流亡的生活。第二年7月,杜甫赴靈武途中,被叛軍俘獲,押到長安(后逃出)。仕途的失意,使他認識到現實政治的腐??;生活的困窘,又使他體會到百姓生活的疾苦。杜甫的創作也開始走上現實主義道路。困居長安的幾個月中,杜甫目睹往日繁華的京都在叛軍的鐵騎下化為一片廢墟,心情無比悲痛,寫下了《春望》等詩篇?!洞和访鑼憞瞥腔牡谋瘺鼍跋?,表現了詩人對戰爭的痛恨,對親人團聚的無限渴望。
公元759年,杜甫赴河南舊居探親,正值郭子儀等九節度使率兵討伐叛逆,圍攻相州。途中,詩人看到的是老嫗老翁、征夫思婦的愁苦,聽到的是官吏無情的呵斥,便寫下了“三吏”“三別”?!妒纠簟啡娋渚鋽⑹拢瑹o抒情、議論句,愛憎之情卻十分強烈,為戰爭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而深感悲痛,詩人也抒發出對老婦勇于承擔苦難精神的歌頌(在《新安吏》中,詩人更是明確表示了肯定和支持正義的平叛戰爭的態度)?!叭簟薄叭齽e”等詩篇既批判了唐王朝濫抓壯丁給人民帶來的疾苦,又鼓勵應征者努力去平定叛亂。這是杜甫思想矛盾的反映——既同情人民疾苦,也關注國家危難。
杜甫的心與時代息息相通,與國家的命運緊緊相連。正因為有這種愛國愛民、憂國憂民的精神,杜甫才被稱為偉大的詩人。
【創作特點】
1.杜甫自言:“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意思是:我的癖性是特別喜歡寫詩琢句,如果寫不出驚人之語,那就至死也不肯罷休),他十分注意錘煉字句,來增強詩歌語言的內涵和表現力,從而形成了語言凝練的主要特色。如“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這一聯寫泰山的秀美與高大?!扮姟弊钟脭M人的修辭手法,寫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體現出詩人對泰山雄奇秀麗美景的喜愛。
2.杜甫詩歌的表現手法是細致入微、以小見大,善于運用細節描寫去表現重大的主題。如“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中,“連三月”寫出戰禍之長,“抵萬金”寫家書難得,真切地表達了人們在戰亂中思念離散親人、盼望得到親人音訊的心情。這一聯使詩人的憂國感情不斷得到深化。
3.杜甫在描寫人物時,善于運用個性化的語言來刻畫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采用俗語增加詩的真實性和親切感,突出人物性格。如“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老婦家已為那場戰爭作出巨大犧牲,論理論情都不應再到她家捉人了。老婦沉痛地申訴這些,意在喚起差吏的惻隱之心,高抬貴手。詩人運用口語寫老婦的申訴,給了我們以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感覺。